尚书·虞书·皋陶谟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①,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呈咸若时②,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文本二: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③,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④。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注释】①叙,同“序”。②时,通“是”。③绌,通“黜”。④北,同“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B.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C.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D.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典,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谟,意为谋划。谟是《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制、誓、命)之一。
C.三年丧,是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对臣的服饰、言语、饮食等方面要求严格。
D.大理,是古代官名,主管天下刑罚狱讼,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皋陶和禹考察古时的立治之道。皋陶指出,真诚地遵行先贤的德行,就能使谋略美善,群臣也齐心协力。禹对皋陶的观点表示认可。
B.皋陶认为,每日能表现出三德,日夜恭敬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持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德,用以辅助政事,诸侯就能保持邦国。
C.皋陶“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 “迩可远,在兹” “庶明励翼”等语,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一对应。
D.舜知人善任,安抚四海。在他的治理下,天下政治清明。禹创制《九招》歌颂舜的功德,招来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2)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14.文本一中皋陶提出了三条基本方针。试概括之,并据文本二举例。(3分)
答
10.B
11.B (B.《尚书》六种文体分别是:典、谟、训、诰、誓、命))
12.C (C.“迩可远,在兹”对应平天下;“庶明励翼”对应治国)
13.(1)能识别人才算明智,才能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才是仁爱,百姓才会归服。
(“官”“惠”“怀”各一分;大意一分)
(2)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要依附于百姓的视听;上天明察可畏,要由百姓扬善惩恶的行为决定。
(“聪”“(聪)明”“畏”各一分;大意一分)
14.①修身。举例: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②知人。举例: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
③安民。举例: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每条一分,概括和举例都对才能给分;意思相近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