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非有昌邑亡国之绊,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郅城。操拒之。郭嘉往见袁绍,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面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塞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工太难定甄毛之业难关摄将更举而求主无毒去乎"操召见,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
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或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①、光②,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注释】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面,旧时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北面"指投奔已称帝的刘虞。
B.五伯,即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如《报任安书》中"权倾五伯"的"五伯"。
C.勤王,指为王事尽力,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D.九锡,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后来权臣篡位前常要求"加九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地义军在讨伐董卓过程中因为得道多助,曹操由此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但被曹操拒绝了。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自立为帝,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恪守臣道,这才与"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相一致,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4分)
(2)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4分)
14.对于荀彧的评价,杜牧持何观点?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3分)B
11.(3分)A(文中“北面”指向北方迎立刘虞,刘虞并未称帝。)
12.(3分)B(袁绍提出迁都主张并非表达忏悔之情。)
13.(1)(4分)我们这些人起兵之后远近之人没有谁不响应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
评分标准:“所以”“远近”“莫”及判断句句式各1分。
(2)(4分)孔子谈到“仁”时是很慎重的,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广泛地救助百姓吗?
评分标准:“重”“独称”“岂非”“大济”各1分。
14.杜牧认为荀彧之死是“邀名”之举(1分);司马光不赞同的理由是荀彧可以凭功勋成名(1分),选择杀身“邀名”有违人情(1分)。
评分标准:得分点已列在答案中。
参考译文
二年春季,关东诸将因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控制,而幽州牧刘虞是宗室中最贤明的,准备拥立他为皇帝。曹操说:“我们这些人起兵之后远近的人没有谁不响应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如今皇帝没有像昌邑王刘贺那样可以导致亡国的过失,一旦你们改立别人,天下谁能接受!你们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己向西边去尊奉皇帝。”
当初,荀淑的孙子荀彧,听说曹操有雄才大略,于是离开袁绍跟随曹操,说:“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如今黎民百姓怀念旧的王室,真的应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民心,是最顺应时势的行动。”于是曹操向西到洛阳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阻拦。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他:“现在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讨伐暴乱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如今留下来辅佐天子,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许地这个办法最好。”曹操说:“很好!”于是迁都许县。献帝下诏给袁绍,用“没听说有勤王救驾的军队出动,只是擅自互相讨伐”来责备他。袁绍上书,竭力为自己辩解,担心有对于自己不利的措施,因此想把天子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他派使者去游说曹操应当迁都到鄄城。曹操拒绝了这个建议。郭嘉去见了袁绍,说:“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寡断。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我将另投明主,你们为何不离去呢?”曹操召见郭嘉,高兴地说:“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就是此人!”曹操认为袁绍才被击败,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去进攻刘表。荀彧说:“袁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立刻平定他;如果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曹操便停止了远征荆州的打算。
十月,董昭对曹操说:“人臣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大;有您今天功业的人,没有长久居于臣属的情况。”于是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荀彧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匡扶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不应当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喝药后而死。
臣司马光说:孔子谈到“仁”时是很慎重的,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广泛地救助百姓吗?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荀彧的功劳难道在管仲之下吗!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汉高祖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还比作为楚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彧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臣认为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荀彧不选择这样的有利方式却选用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难道这是人之常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