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②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③,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一般指对帝王的尊称。“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俸本朝历代先皇神位。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都要去太庙进行祭祀。
C.拜,有表恭敬的礼节、授予官职和接受任命的意思,文中加点“拜”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D.制,文中指建筑规模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中的“制”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而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议,当面说服武则天,不但对他赦罪并授予官职。
D.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14.武则天原本打算立武承嗣为太子,后来违背本意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答
10.D
11.B
12.A
13.(1)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
(2)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
14.(1)用先皇的权威给武则天压力,说帝位不能交给外姓人。
(2)姑侄和母子的关系孰近孰远,暗示武则天多加考虑。
(3)提醒武则天百年后如果儿子当政配享太庙,如果侄子的话之前未听说太庙里祭奠姑姑。
(4)狄仁杰从家国一体的角度出发说明家事就是国事,我担任宰相不能坐视不管(表示自己强烈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的立场)。
(5)狄仁杰为武则天巧妙解梦,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说儿子才是您的两臂,才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如同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
“宰相”是“备位”的宾语,“况臣备位宰相”,主谓宾齐全,应在“宰相”后断开,排除BC;
“何者不为陛下家事”,是完整的反问句,“陛下家事”是“不为”的宾语,断在“陛下”前,前句就不完整,缺失宾语,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庙内只供俸本朝历代先皇神位”错误。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错误。原文:“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狄仁杰意思是“率土之滨皆为王土”,家事就是国事,家国是一体的。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到了;“有司”,主管官员;“族”,名词用作动词,处死。
(2)“信重”,信任推重;“莫”,没有人;“及”,比得上;“不名”,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或尊重之意。
14.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武则天采纳狄仁杰的建议,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狄仁杰说“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他用先帝遗愿给武则天压力;
第二又说“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暗示武则天在至亲和旁亲中哪个更亲近,无疑而问,促使武则天倾向立儿子;
第三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提出考虑百年后谁更愿意或者名正言顺地请她入太庙的问题;
第四反驳武则天“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的言论,说明王者的家事就是国事,我(狄仁杰)不能不管;
第五巧妙解梦,“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认为自己的儿子才能信任和靠得住。
参考译文:
圣历元年,武承嗣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太后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如同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思。
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后来他很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己儿子的)祁奚了。”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鹘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侍奉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友好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李楷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进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
久视元年,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