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答刘正夫书阅读答案与翻译-韩愈

2020-03-18 17:32超越网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 宜师古圣贤人         师:以……为师
C. 虽不为当时所怪        怪:奇怪
D. 忝同道而先进者        忝:有愧于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来者则接之                          今后进之为文
B.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   则共观而言之     
C.为文宜何师          以古圣贤人为法者
D.然其所珍爱者          然其存于今者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1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14.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4分)


10.(3分)C
11.(3分)D
12.(3分)C
13.(6分)(示例)①古代圣贤所写的书完全保存了下来,文辞各不相同,应当效法谁呢? [评分参考:本句3分,“具存”1 分,“辞皆不同”,1分,“宜何师”1分。]②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若重用文士就一定会看中那些有才能的人。[评分参考:本句3分,“圣人之道”1分,“不用文”1分,“尚其能”1分。]
14.(示例)本文中韩愈认为应以古代圣贤为师(1分),且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而非言辞(1分);为文不要太关注难易(1分),贵在“能自树立”(或: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独到见解)(1分)。[评分参考:本题4分,每个要点1分。]

(参考译文)
韩愈复信进士刘君足下:
蒙你惠书求教,显示出我(在学问上)所不及之处,既多承赐与,且惭愧我确实如此。这真是非常幸运的事啊!凡是要举进士科的人,无论哪个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家,哪家不可以去拜访?前辈进士对于后辈(的求教),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有人来访,就应该热情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做的。遗憾的是,惟独我韩愈落了一个喜好笼络后进的骂名。我知道,好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既有来问的,我就不敢不真诚地回答。有人问道:“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之人。”再问道:“古代圣贤之人所写的书倒是完全保存了下来,可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用意,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又问道:“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必刻意写的艰涩或简单,只要文章合理、合适就可以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要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杰出,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那些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晩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之人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合格,但如真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袭遵循世俗之见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其中那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够这样做的啊。如此而已,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我对足下来说,是愧为同道而先进的人,又经常与令尊给事中大人往来学习。既然承蒙足下如此深厚的礼遇,又怎能不把我所能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作为我对你的答复呢?你觉得我的说法怎么样?韩愈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