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10 .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C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D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11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分别被称为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 .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C .“论”是一种文体。《昭明文选》所:“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以借古讽今。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就是本文作者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的字分别是子瞻、明允、子由。他们都曾写下关于六国灭亡问题的文章,但观点各不相同。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B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C .在论说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基本相似,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观点。
D .本文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语言整散结合,通过举例、比喻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
13 .翻译句子
(1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 .苏轼认为六国没有立刻灭亡,而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答
10 .A
11 .C
12 .B
13 .(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2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14 .(1)六国的国君奴役百姓,但是把民众中优秀杰出的士人都当作客卿供养起来,无人带领百姓反叛。
(2 )秦始皇驱逐客卿,依靠法制,诛杀豪杰,让士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中去,留下了反叛的隐患。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
“谋夫说客”“谈天雕龙”是对称结构,应该在“客”后面断开,所以排除B、D。
“下至击剑扛鼎”,“下至”其总领下文的作用,应该放在句首,其前应该断开,排除C。
故选A 。
11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错误。本文是政论文不是史论。
故选C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纳错误,根据原文,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C.“ 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错误,苏轼《六国论》开篇并没有“明义”,也就是说开篇并没有亮出中心观点,只是说都养士人。
D.“ 本文……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错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并非苏轼的主张,论点应该是强调“士”的重要性。
故选B 。
1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 )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
(2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1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可知,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所以,六国的国君奴役百姓,但是把民众中优秀杰出的士人都当作客卿供养起来,无人带领百姓反叛。
由原文“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可知,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所以,秦始皇驱逐客卿,依靠法制,诛杀豪杰,让士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中去,留下了反叛的隐患。
参考译文:
《六国论》苏轼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多士”,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职,那么国家就安定。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