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阅读答案与翻译-王安石《王霸》

2022-01-16 11:46超越网

王霸
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其心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也。
王者之道,其心非有求于天下也,所以为仁义礼信者,以为吾所当为而已矣。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是故王者之治,知为之于此,不知求之于彼,而彼固已化矣。霸者之道则不然:其心未尝仁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其心未尝义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义,于是示之以义。其于礼、信,亦若是而已矣。是故霸者之心为利,而假王者之道以示其所欲;其有为也,唯恐民之不见而天下之不闻也。故曰其心异也。
齐桓公劫于曹沫之刃,而许归其地。夫欲归其地者,非吾之心也,许之者,免死而已。由王者之道,则勿归焉可也,而桓公必归之地。晋文公伐原,约三日而退【注】,三日而原不降。由王者之道,则虽待其降焉可也,而文公必退其师,盖欲其信示于民者也。凡所为仁义礼信,亦无以异于此矣。故曰其事异也。
王者之大,若天地然,天地无所劳于万物,而万物各得其性,万物虽得其性,而莫知其为天地之功也。王者无所劳于天下,而天下各得其治,虽得其治,然而莫知其为王者之德也。霸者之道则不然,若世之惠人耳,寒而与之衣,饥而与之食,民虽知吾之惠,而吾之惠亦不能及夫广也。故曰其功异也。
夫王、霸之道则异矣。王者之道,虽不求利,而利之所归。霸者之道,必主于利,然不假王者之事以接天下,则天下孰与之哉?
(取材于王安石的同名文章)
【注】约三日而退:晋文公下令只携带三日粮草,并与将士约定三日后退兵。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达道                 达:通行不变的
B.则天下莫不化之也           化:受到教化
C.齐桓公劫于曹沫之刃         劫:胁迫
D.然不假王者之事以接天下 接:接替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所以为仁义礼信者                B. 其于礼、信,亦若是而已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而桓公必归之地                  D. 而天下各得其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知求之于彼         不希求向天下人求取实利
B.免死而已             不过是赦免曹沫的死罪罢了
C.天地无所劳于万物     天地没有役使万物
D.则天下孰与之哉       那么天下谁会亲附他呢
9.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明“王道”与“霸道”的异同。(6分)
10.第三段写到晋文公“必退其师”,“欲其信示于民”。这里的“信”如何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加以解说。(3分)
【链接材料】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谓不度于义,而但守小忠小信之节也。《孟子·离娄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明大人言行皆视乎义。义所在,则言必信,行必果;义所不在,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反是者为小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6.D(3分)  
7.A(3分)  
8.B(3分) 
9.
相同点:都用仁义礼信来治理天下。
不同点:本心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是发自本心;霸者施行仁义礼信是为了利益。行事原则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合乎情理;霸者施行仁义礼信是做给人看,往往不合情理。功绩不同。王者以德化民而达到天下大治;霸者只施与小恩小惠,无法达到天下大治。
(6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5分。)
10.
晋文公守信撤兵的行为,是为了显示给百姓看,是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信(小人之信),而非大人君子以合乎义(情理)为准则之信。(3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