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飞德礼形则远人斯格气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太宗赞之。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徵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押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①格一:来,至。意谓信服,归顺。②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泛称少数民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B.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C.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D.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庶,即民庶,古代遇到君主名字不直接写出,此处避讳李世民而用“人”。
B.中国,在古时指中原地区,有时也指京师,即首都:文中的意思指的是后者。
C.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
D.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应具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认为诚信是君子的行为,也是国君地位的保障,能使上下一心,远民归顺。他的看法得到唐太宗的赞许。
B.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众臣的建议,听从了魏征的停止战争、提倡文治、施行仁义的建议,从而使天下安宁。
C.唐太宗善于纳谏,把德、礼、诚信作为治国之纲,把修文布德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显示出君主的圣明。
D.魏徵辅佐太宗开创了天下安定的局面,但他不居功自傲,面对太宗对他的盛赞,他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
l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4分)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4分)
14.选文第一段中,“朕所不取也”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0.(3 分)A(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11.(3 分)B(文中指中原地区)
12.(3 分)A(能使“远民归顺”的是“德礼”)
13.(8 分)
(1)我实在是平庸浅陋,承受圣意力不从心,怎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帮助呢?(4 分。“实”“庸”“益”各1 分,句意通顺1 分)
(2)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4 分。“齐“焉”“自省”各1 分,句意通顺1 分)
14.(3 分)①君主是施政的源头,应当行事正直;②上疏者的建议不利于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风气。(答出1 点1 分,答出2 点3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根本办不到的。
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看不起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不是让我效仿他吗?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同一句话,有的说出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同样的命令,有的发出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外含有诚意。”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太宗赞赏魏征的做法。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大臣说:“我刚刚即位的时候,有许多人上书建议,他们有的要我独揽大权,不要重用臣下;有的要我加强兵力,以使四方少数民族威慑臣服。只有魏徵劝我‘停止战争,提倡文治,广施道德仁义,他说只要中原安定了,远方异族自然会臣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使天下赢得了太平,边远地区异族的首领都前来朝贡,各个少数民族派人前来源源不断。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劳。我难道不是用人有道吗?”魏徵拜谢说:“陛下天赋圣明,用心政务,我实在是平庸浅陋,承受圣意力不从心,怎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帮助呢?”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传》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