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李台州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杨万里

2019-11-14 22:00超越网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怒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所经复然,竞不得。        竞:始终
C.愿霁怒                    霁:停止
D.除知台州                  除:罢免
9.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0.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


8.D   9.A   10.B 
11.(1) 橐驼并不能使树活得长久而且茂盛,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或自然生长规律)而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
(2)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不是至孝的话怎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能找到母亲?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D项“除知台州”的“除”,结合后面的官职,授予。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抓住动词“失”“求”和语气词“者”即可断句。结合句意断句。A项,“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错。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据第五段可知,杨万里是在听京公说了之后才知道李台州的孝顺的。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寿”译为长久,“孳”译为茂盛,“顺”译为顺应,“致”译为发展。(2)“若”译为像,“通”译为相通,“得”译为找到。

参考译文:
台州原名李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住在哪个县哪个乡.母亲展氏,是李宗质父亲的妾,生李宗质时正遇上靖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享受父亲的荫蔽(生活方面有了依靠),等到长大一些,做官每到一处,一定会去找寻母亲.没有找到.亲家司马季思在蜀在做官,宗质说:“我找母亲,东南一带找遍了没有,一定会在蜀在吧?”跟着司马季思去了西边的蜀地,船经过一些州县,或者一些村市,他一定会登岸,到处大声呼喊母亲,喊“展婆婆,展婆婆”,到了晚上,哭着回到住处,不吃饭,司马家人同情他,一定会宽慰并提醒他找不到的可能性,他就和着眼泪勉强进食,司马季思任职到期要到东边去,宗质又跟着去,一路又是不停地找寻.最终也没有找到.到了荆州,又找.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会呼喊母亲,哭得声气悲切,筋疲力尽,才去茶水店里稍做休息,眼泪无声地流着.
坐下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婆婆到了他跟前,对他行礼说到:“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李宗质起身还礼邀请他坐下来,按照主人招待客人的礼节对待她.喝完茶,问老婆婆家乡在哪,姓什么.老婆婆勃然大怒说道:“官人能给我几个钱啊,为什么就要问我姓名?我不是乞丐!”李宗质起身施礼表示敬意,道歉说“惹婆婆生气,我十分惶恐,实在是晚辈得罪了长辈,希望婆婆不要生气,尝试着说说,有什么妨碍呢?”婆婆高兴了,说“我的姓怪得很,不能说.”宗质极力恳切地请求,婆婆突然说到“我姓展.”宗质惊奇地起身,抱着婆婆,大哭着说:“夫人,您是我的母亲啊.”婆婆说:“官人不要误会,我的儿子有验证的办法,他的右腋下有一个紫色的痣,大得像杯底一样.”宗质施礼说道:“好.”宗质于是露出右胳膊让婆婆看,于是,母子相认拥抱着哭泣,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都感慨感动得掉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到家,司马季思和他的家人也哭,从此,李宗质用板舆这种车子拉着母亲出行,奉送他十多年.母亲因年纪大了寿终正寝,李宗质头发也白了.
李宗质在亁道(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年号)时期也就是庚寅年治理洪倅(做“洪倅”这个官?),当时我任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母子曾经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李宗质到朝中来,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曾规的亲家,曾规没有儿子,把李宗质的儿子当儿子.”我见到李宗质之后不敢再见第二面,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后来过了十七年,台州陷没,我和丞相京公同做宰掾,闲谈之间,京公为我讲述了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我出生八年之后,失去母亲,终身含恨.听说了李台州的故事,我的哭泣无法停止,感慨感动而为他写了这个传记.
我自己总结一下本文:孔子说“最懂孝悌之礼的人和神明相通.”像李台州,生下来不知道日后会失去母亲,壮年时却知道寻找母亲,比去年母亲而找不到,找不到却坚持不懈,足迹遍及半个天下,老了才找到母亲.过去东坡先生曾赞颂过朱寿昌,到今天人们还一直歌咏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和朱寿昌难道不同吗,这不是说最孝顺的人和神明相通吗?不是最孝顺,怎么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常常为士大夫们说这件事,听到的人一定会哭泣.人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孝心呢?但是一般人不曾失去母亲,或者有母亲不必去寻找母亲,而母亲在的,有人忽略了孝敬,有人忤逆母亲而不敬爱母亲,唯独李宗质有着怎样的一片孝心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