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何厌之有 厌:讨厌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 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且贰于楚也 ?且尝为晋军赐矣
D. 无能为也已 ?且尝为晋军赐矣
9.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参考答案】
7. A 8. B 9. B
10. (1)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何厌之有”意思是“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①以:介词,把;②以:连词,表目的,来。B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C项,①且:连词,并且;②且:连词,况且。D项,①为:动词,做;②为:动词,给予。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不\准确,《左传》应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C项,“是君主的敬称”说法错误,“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
D项,“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说法错误,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用”,重用;“子”,对别人的尊称,翻译成“您”;“急”,国家危急,或:情况危急;“而”,表条件,翻译成“才”;“是”,这;“过”,过错。(2)中的“舍”:指放弃围攻;“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指使者;“共”,同“供”供给;“其”,指使者;“乏困”,名词。缺少的东西。(3)句中“因”,依靠;“敝”,动词,损害;“其”,代词,代指自己的;“与”,结交,亲附;“所与”,所字结构,结交的,亲附的;“知”,通“智”,明智。
参考答案: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