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范文正公集》叙阅读答案-苏轼

2022-07-14 21:05超越网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遣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咯,皆素定于吠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遣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节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即序,苏轼的祖父名苏序,古人遇到尊亲名字不直接写出,这里讳用序字,改序为叙。
B.总角,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诗经》中有“总角之宴”。
C.仲,排行第二,古代以伯、仲、叔、季为兄弟间长幼的排列次序,文中“仲子”即“次子”。
D.孝悌,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进入乡校之后,从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从那时起就在心底记住了他们。
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的赏识推荐,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苏轼和他的三个儿子同朝为官,相见如故。
C.苏轼提及伊尹、姜太公、诸葛亮等功业卓著的历史人物,表明范仲淹跟他们一样,很早就具有心忧天下、安定国家的雄才大略。
D.范仲淹曾经向朝廷呈送万言书,后来由担任将领晋升为执政,一生建功立业,著述丰富,在诗赋、文章等方面皆有造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
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5)文中说“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为什么苏轼还要写作这篇序文?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1)D
句意: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则范公殁”中“殁”是谓语,是完整的句子,在后面断开,排除AC。
“日”是“流涕”之后的又一动作,前后宜断开,排除B。
故选D。
(2)B.“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说法错误,“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童年为“总角”。 故选B。
(3)B .“苏轼参加进士考试,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的赏识推荐”错误,结合原文“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应是苏轼考中进士之后,才被欧阳修赏识推荐,后来通过欧阳修认识了韩琦、富弼。 故选B。
(4)①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
②(范仲淹)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
(5)①苏轼8岁就知晓、敬重范仲淹,写这篇序文寄托着苏轼对范公的仰慕之情。②范仲淹三个儿子托付苏轼为遗稿作序,苏轼向来有做范公门生的愿望,能在文集挂名,也算是达成平生的心愿。

由“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可知苏轼8岁就知晓、敬重范仲淹,写这篇序文寄托着苏轼对范公的仰慕之情。
由“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可知范仲淹三个儿子托付苏轼为遗稿作序,苏轼向来有做范公门生的愿望,能在文集挂名,也算是达成平生的心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