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问养生阅读答案与翻译-苏轼,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也

2022-07-14 09:37超越网

问养生
苏轼
①余问养生于吴子①,得二言也。      ,曰和。曰安。
②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   )。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      ,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③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②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枯槔③,而与之上下,如踏车轮而行,反逆炫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见之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以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④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   ,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注〕吴子:吴子野,作者友人。②牢山:即崂山。③枯槔:又称吊杆,古代汲水工具,此处形容船身颠簸如吊杆忽上忽下。
21.可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22.下列对第③段所论“安”的含义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处变不惊。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超然物外。
23.把“使此二极者”这个句子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A.第①段空格处B.第②段空格处
C.第③段空格处D.第④段空格处
24.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



21.D
22.C
23.B
24.形式上,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行文上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多用设问引发,富有启发性;内容上,结合生活现象,运用比喻(类比)论证,揭示出养生贵在外和内安的道理,说理深入浅出而形象生动。


参考译文
我向吴子询问养生之道,从他那里听到了两个字。一个叫和,一个叫安。
什么称作和呢?吴子说:你不看见天地间有寒来暑往吗?寒暑到了极点,以致到了使漆胶折断使金属融化的程度,可是天地万物不因此受到祸害,是因为寒暑间的变化是细微的。寒暑之间不断变化,白天与太阳一起逝去,夜晚与月亮一起奔来,很短的时间里,屡屡发生变化,可是人们不能察觉的原因是这种变化细微到了极点,柔和到了极点。如果使寒暑之变,日夜交替,相互紧接着交错地到来,那么人们早就死了。
什么称作安呢?吴子说:我曾经从崂山经海上乘船到达淮州,在途中遇到大风,船上的人,好像依附在吊杆上,随船身颠簸而忽上忽下,又好像蹬踏着车轮前行,顺逆不定令人炫目乱心而不可停止。可是我的饮食起居像平常一样。我不是有什么奇异的办法,唯独不去与风浪相争,而是任其发展。所以大凡使我陷入困窘的,完全不是外物。如果食物中生了蛆,人们见到了一定呕吐。可是那些没有看见蛆而用食的人,却并不呕吐。请审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人们在听人谈论八珍美食时一定会咽口水,而听人说到粪便污秽之物时一定会口吐唾沫。美食和秽物并没有与我接触,那么吐唾沫和咽口水,又从哪里产生呢。果真是由外物产生呢,还是由自我产生呢?如果懂得了是由自我产生的道理,那么即便与外物接触,也不会因受外物影响而改变自己,这就是内心安定到了极至。如果内心安定,那么外物对我的影响就很轻,如果内心和顺,那么我对外物的感应就很顺遂。外物对我的影响轻微,我对外物的感应顺遂,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吴子,是古来那种生性安静的人。他对外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我私下里认肯他的话,并时时对他的话加以反省审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