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童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矢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抉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B.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C.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D.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指都邑。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有时也指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B.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叫“骖乘”。
C.子,封建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在文中暗指魏桓子、韩康子的爵位为“子”,身份不高。
D.羽括,古代的箭尾上常用羽毛作装饰,“羽’’作箭的代称,“括”指箭的末端。“羽括”指磨砺、锻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韩、魏开始对智氏产生防备之心。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司马光认为,才胜于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应该将个人品德放在衡量人才的第一位。
D.本文善于从史实中总结规律,长于使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述,整散句结合,读来气势磅礴,说服力强,于后人颇有警示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分)
(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5分)
答
10. A
11. C (“子”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12. A(防备之心在前文渡河时已经产生。)
13.(1)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异”“莫之能辨”“所以”各1分,大意2分)
(2)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颠覆”“岂”“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经过锻炼,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交往,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能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能来做坏事。借助才能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能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不足,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用来实施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