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梅圣俞墓志铭阅读答案与翻译-欧阳修

2019-07-13 22:37超越网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佑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佑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属路不绝 属:连接
B. 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矜:夸耀
C. 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
D. 余辄不报 报:上报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去世后,众多的贤士大夫前去吊唁痛哭,他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第二年,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B. 梅圣俞的诗广受欢迎,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诗。他的诗风富于变化,他的文章怪僻拘泥。
C. 嘉佑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留用梅圣俞,他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D. 梅圣俞把自己编撰的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的二十六卷《唐载》献给了朝廷,其后,他又受命完成了对《唐书》的编修工作。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3. 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0. D 11. B
12. (1)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2)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3)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13. 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正误。本题中,D项,“余辄不报”中的“报”要是解释为“上报”,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其余的都不上报”,回归文本可知,该句出自第三段,文中说“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先是大臣举荐,接着朝廷召他应试,由此可知,“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的主语也应该是“朝廷”,那么“朝廷不上报”就讲不通了,此处应是说大臣多次举荐,朝廷召他应试过一次之后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没有批复,句中的“报”应解释为“批复”。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的文章怪僻拘泥”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的是“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意思是“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可见选项中“他的文章怪僻拘泥”一说错误。故选
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其”,代词,他;“世”,世代;“颇”,很;“能”,可译为“擅长”;“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仕”,做官,名词作动词;“显”,显达,显扬;“至”,到;“遂”,就;“闻”,闻名;两个“以”都解释为“因为”。第二句中,“谓”,说,认为;“达”,显达;第一个“穷”,古今异义,处境艰难,不得志,第二个“穷”是使动用法,使……不得志;“殆”,大概;“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得好,写得精巧。第三句,“之”,结构助词,的;“方”,正;“痛心”,古今异义,痛恨;“焉”,代词,他;“于是”,在这时,“乘”,趁着;“其”,代词,毛一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则”,就;“噪”,喊叫着;“而”,连词,表修饰;“相逐”,宾语前置句,应为“逐相”,“相”,代毛一鹭。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再结合人物的形象来分析“贤士大夫”这种表现的原因。“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源自文章第一段,这句话是说“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这些贤士大夫为何会有这一表现?考生需要到下文圈出梅圣俞的特点。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介绍梅圣俞的诗作影响,“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由此可知,梅圣俞的诗文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成就很高;文章第三段写梅圣俞的为人,“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这是说梅圣俞的人品非常好,仁厚乐易。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嘉佑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佑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