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举顺孙 举:推举
B.故旧皆吊诩曰 吊:凭吊
C.悉贳其罪 贳:赦免
D.诱令劫掠 诱:诱骗
B [B项,吊:慰问。]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A.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D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句“奇”译为“以……为奇”。D项,“耻”译为“以……为耻”。A项,宽:形容词用作动词,宽容。B项,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痛苦。C项,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乃以诩为朝歌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得朝歌何衰 ②大王来何操
C.①诩为飨会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①乃伏兵以待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 [C项,“为”都是介词,译为“给”。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表判断,是。B项,①副词,多么;②疑问代词,什么。D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因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10分)
(1)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5分)
译文:
(2)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5分)
译文:
[解析] 第(1)句得分点:服阕、省略句(“服阕”前省略主语)、辟、拜。第(2)句得分点:求、避、“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何以别利器乎”)。
[答案] (1)后来祖母去世,他服丧结束,受太尉李修征召,授予郎中一职。
(2)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的难题,用什么来分辨利器呢?
【参考译文】
虞诩,字升卿,是陈国武平人。虞诩十二岁时,便能通晓《尚书》。他早年成为孤儿,竭尽孝忱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国相觉得他很奇特,想让他担任府吏。虞诩推辞说:“祖母已经九十岁了,只能靠我供养了。”国相便不再任命他。后来祖母去世,他服丧结束,受太尉李修征召,被授予郎中一职。后来朝歌贼寇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连年屯聚,州郡禁止不住,于是便任命虞诩担任朝歌长。他的朋友都来慰问虞诩说:“去朝歌多么倒霉啊!”虞诩笑着说:“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的难题,用什么来分辨利器呢?”到任后,设立三科用来招募壮士,自掾史以下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那些攻击劫掠的作为第一等,伤人偷盗的为第二等,服丧而不从事家业的排在最后。招来一百多人,虞诩为他们设宴,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命他们潜入贼中,诱骗贼兵去抢劫,然后埋伏士兵等待贼兵,于是杀死贼兵数百人。贼兵因此害怕并散去,于是大家都称赞虞诩是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