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原道阅读答案与翻译-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2021-12-13 20:23超越网

原  道
(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释:①煦煦: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③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之小仁义小:轻视B.其所以为圣一也一:相同
C.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胥:沦落D.庙焉而人鬼飨            飨:祭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善假于物也B.惟怪之欲闻  树之以桑
C.今之为民者六  乃使其从者衣褐D.将以有为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B.“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肯定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世主张,对当时有现实意义。
C.文章开篇,指出“道有君子小人”之分,“德有凶有吉”之异,指出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从而非难了老子的道德说,逻辑推理极为严密。
D.选文多用排比句式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磅礴气势,又把儒道与佛老,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阐述的一清二楚,不容置疑。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14.D.“飨”为多义词,在此处指享用。句意: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
15.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B.前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音节助词,无义。
C.都是代词,……的人。
D.前者,介词,凭借;后者,介词,因为。
故选C。
16.C.“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因果关系倒置。“其见者小”是原因,“小仁义”是结果;且“非毁之也”,理解有误,此句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
17.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18.(1)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
(2)发扬先王之道来治理天下,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分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要凭着这而有所作为的。如今那些修身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狄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作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见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平民的住宅。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标准,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