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节选)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5.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隳名城
②瓮牖绳枢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以弱天下之民
②天下云集响应
17. 下面句子中与“自以为得其实”中的“以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铸以为金人十二 B.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8.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9. 第(1)段划浪线句写了秦始皇对天下百姓施行的三项暴政是
20. 《过秦论》是一篇具有典型“赋”特点的政论文。请结合上述两段文字梳理概括“赋”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两段用“赋”的形式对本文论证的独特作用。
【参考答案】
15. 隳(huī);牖(yǒu)
16. ①弱(削弱;使……弱小);②云(像云一样;如云一样)
17. C
18.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19. 愚民;弱民;防民
20. “赋”的特点:详细叙述、描写;/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修辞手法多用对偶、排比、对比、比喻等;/情感充沛,酣畅淋漓。
对本文论证的作用: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前段详细列举了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暴政让秦从一个诸侯秦国到一统天下的大秦朝帝国,达到了巅峰,秦始皇自认为从此可以实现长久统治。/后段极写秦的灭亡的速度之快,并且极写灭秦的陈涉各方面条件极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另外,也可以从“铺张扬厉,气势沛然”的角度分析在论证上的效果,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隳,huī,是指毁坏城墙或山头。牖,yǒu,是会意字,从片户甫,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多用牖,窗少见。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弱”,结合“天下之民”分析,使动用法;“云”,结合“集”分析,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译为认为。A项,“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作为或制成。B项,译为把……作为。C项,译为认为。D项,把……作为或制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既”译为已经,“震”译为震慑,“殊俗”译为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第(1)段划浪线句写了秦始皇对天下百姓施行的三项暴政,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分析。结合上述两段文字梳理概括“赋”的主要特点,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运用修辞手法多,如排比、对比、比喻等。详细叙述、描写。分析这两段用“赋”的形式对本文论证的独特作用,“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参考译文:
在是废弃先王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陈涉,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贤,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觳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