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刘基,字伯温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是如何辅助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的?

2021-09-12 15:27超越网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基曰:“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宜先图之。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荧惑守心,请下罪己诏。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暱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省辟之,谢去 谢:拒绝
B.筑礼贤馆以处基等 处:安置
C.坐贪纵抵罪 坐:犯罪
D.而己无与者也 与:结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床,亦称“交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因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
B.罪己诏,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朝廷处于危难时,向皇帝请求责罚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文书。
C.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元时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始而得名。
D.祈雨,又叫求雨,是在很多地区常年干旱无雨时,人们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的活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严明法纪,守正不阿。刘基坚持整肃纲纪,下令依法惩治犯错之人;左丞相李善长请求从宽发落李彬,刘基不听,依律斩首。
B.刘基以德报怨,公私分明。刘基虽与李善长不睦,仍然为他说情;尽心为太祖分析宰相人选,太祖委以重任,坚决推辞不就。
C.刘基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刘基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期间,因上奏御史失职被弹劾两次,后弃官还乡;对于太祖的赏赐,一再谢绝。
D.刘基竭忠尽智,善于识人。刘基为太祖出谋划策,助其北伐中原,终成帝业;认为杨宪等人不能任职宰相,后他们均因事获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2)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14.刘基是如何辅助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的?


10.C.本句意为:因贪污放纵被治罪。坐:因为。
11.B.“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向皇帝请求责罚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文书”错误,“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12.C.“因上奏御史失职被弹劾两次,后弃官还乡”错误,原文“再投劾归”的意思是,两次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回家,并非被弹劾两次
13.(1)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他才出任。到了应天后,刘基陈述当时的重大事情,并提出十八条建议。
(2)刘基叩首说道:“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捆束细木作梁柱,房屋将会立即倒坍。”
14.刘基积极献策,赞同朱元璋亲自征讨,及时提醒收降胡美。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
(1)再:两次。致:送。固:坚决。始:才。陈时务十八策:定语后置句。
(2)是:代词,代指更换丞相。易:更换。束:捆束。且:将。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二段,可以提取出三个关键情节的句子“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可见,他积极献策,让太祖击败陈友谅。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可见,他赞同朱元璋亲自征讨。
从“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可见,及时提醒收降胡美。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被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议论御史失职,被大臣阻拦,两次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归家。
明太祖听说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他才出任。到了应天后,刘基陈述当时的重大事情,并提出十八条建议。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筑礼贤馆,让刘基等人住在里面,恩宠、礼遇备至。起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是宋朝皇帝的后人,虽然远在江南仍尊奉韩林儿为主。唯独刘基不拜,说:“一个放牛的小孩,尊奉他干什么?”于是去见明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朱元璋)是天命所归。刘基说:“陈友谅劫持君主胁迫部下,名号不正,应先想办法对付陈友谅。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正巧这时陈友谅攻陷太平,图谋东下,势头正盛,将领们或提议投降,或建议退至钟山,刘基瞪着眼不说话。明太祖(朱元璋)召他入内,刘基慷慨激昂地说:“主张投降或逃跑的人,应该处斩。”明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样?”刘基说:“陈友谅军队已经骄傲,等他们深入,设伏兵拦击,很容易将其击败。按照天理,后行动者得胜,取得威势,制服敌人,成就王业,在此一举。”明太祖(朱元璋)采用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前来,大败陈军,用克敌制胜的奖励赏赐刘基。刘基推辞。陈友谅军队再次攻陷安庆,明太祖(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询问刘基的看法。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兵攻打安庆。陈友谅的龙兴守将胡美派儿子前来请降,请求不解散他的部众。明太祖面露难色。刘基从后边踏明太祖(朱元璋)坐的胡床,明太祖(朱元璋)(顿时)省悟,答应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相继归降。陈友谅没料到(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来攻),带着妻子儿子逃往武昌,江州投降。
吴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发现荧惑星(火星)停留在心宿(不祥之兆),刘基请求(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引咎自责。天大旱,刘基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明太祖朱元璋)便命令刘基平反冤案,随后大雨倾盆而下。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最初确定处州税粮,按照宋朝制度每亩增加五合。皇帝(朱元璋)巡视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刘基认为宋、元因宽容放纵失去天下,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被治罪,李善长一向与李彬亲近,请求宽缓李彬的案子。刘基不听,派人骑马上奏太祖,得到批准。当时正在设坛祈雨,立即处斩李彬。刘基因为这件事与李善长不和。(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打算提升刘基的爵位,刘基坚决推辞不接受。
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因事责怪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的旧臣,能协调诸将。”明太祖(朱元璋)说:“这人数次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我打算让你当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就像换柱子,必须得是大木。如果用小木头捆起来当柱子,房屋将立刻倒塌。”当李善长被免去丞相官职,皇帝(朱元璋)打算让杨宪当丞相。杨宪向来与刘基相处很好,刘基却极力劝阻,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当宰相的人,要保持心境如水一般平静,用义理进行权衡,而私心不参与其中。杨宪则不是这样。”皇帝(朱元璋)说:“我的丞相人选,确实没人能超过先生。”刘基回答:“臣嫉恶如仇,又没有耐心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当丞相将有负圣恩。天下之大,还发愁找不到有才能的人?只要陛下用心寻求,必能得偿所愿。目前这些人确实看不出他们可以胜任。”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被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