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复庵记》阅读答案与翻译-顾炎武

2019-08-11 22:58超越网

复庵记
顾炎武①
①旧中涓②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17.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焉 C. 也 D. 乎
18. 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
A. 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 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 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 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19. 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0.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7. B 18. D
19. 先运用四字整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渲染了复庵所望之壮阔气象,借以凸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节;后以散句进一步强调了范君对其仰慕之情,充分表现出范君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志节。
20. 作者叙述范君建“复庵”的经过,赞颂范君忠诚明朝的志向,激励后人不忘范君复明之志。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分析具体的语境,从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来明确使用哪个虚词。本题中,从第三段的语境来看,“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这里是说“好像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隐”意思是“隐居”,后面应是隐居的地方,而作为地方,前面一般需要介词“于”,故此处需要一个兼词,即包含“于此”“于之”的意思,四个选项中,只有“焉”有此意思,如《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和选项中有关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范君固非方士者流”意思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从后面“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来看,“范君固非方士者流”的主要原因应是“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这段话是说“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的方向,“整散结合”是句式方面的特点,故考生可以从句式方面鉴赏第③段画线句。“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这几句运用四字整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很强,这几句是说“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这渲染了复庵所望之壮阔气象,而写景的目的是来凸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节;
“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这几句是散句,意思是“(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强调了范君对其仰慕之情,充分表现出范君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志节。鉴赏的时候要把句式特点与内容情感表达结合起来。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这就要求考生理解这篇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概括写作的意图。文章第一段写范君建“复庵”的经过,第二段写此处的环境,第三段写此处的相关事例,并在文章最后说“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表明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从文中来看,文中的一景一事,无不意蕴丰富。如复庵暗寓复明之志,庵主的人品操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其次,文中典故颇多,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介子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知,作者写作本文,赞颂了范君忠诚明朝的志向,并激励后人不忘范君复明之志。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田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像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