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①,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②有七年之旱,而国亡③捐瘠者④,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人情,一日不再食⑤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食(sì)之:给他们吃。②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③亡:同“无”,没有。④捐瘠者:被遗弃的人和瘦弱的人。⑤再食:吃两顿饭。
10.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认为明主在治国时应注重什么。(至少答出两点)(3分)
答
10.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评分意见】本题2分。错画、漏画、多画均不得分。
11.示例: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虽”“安”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12.示例:君王在治国时应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人民的支持。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