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亥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日忠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下,官署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把撰写好的史书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唐太宗命令史官删去浮辞,要如实记载。
B.萧瑀为人心胸狭隘,他曾向唐玄宗进谗言诬陷房玄龄,却遭到唐玄宗的驳斥,后来又多次冒犯唐太宗的旨意,唐太宗对他心怀不满。
C.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不要轻易废弃房玄龄,唐太宗最终听取了褚遂良的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玄龄病情加重,但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唐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以免耽误国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4分)
(2)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4分)
14.史臣柳芳为什么认为房、杜二人“为唐宗臣,宜哉”?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A[(原文标点)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B(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12.D(“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错,原文是房玄龄自己上表劝谏唐太宗)
13.(1)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得分点:“朋党”“胶固”“但”各1分,大意1分)
(2)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得分点:“讽”“致仕”“浅鲜”各1分,大意1分)
14.①辅佐唐太宗平定祸乱却不自矜功伐。②为人谦虚,主动让贤。③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把功劳归于君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房玄龄逝世。
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微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勋、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