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光禄供奉内府,自有常额。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至是,刘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上为恻然,即敕兵部侍郎,同给事御史清理裁革。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馀万。古称仁人之言其利溥,此之谓与!”然中官因是愈侧目大夏矣。
弘治十六年春二月,敕河南取牡丹三十本,巡抚都御史孙需上疏不可,上命止之。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因言:“兵政之弊,未能悉革。”乞退,不允,令开陈所言弊端。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命所司一一行之。上又召大夏于便殿,谕之曰:“事有不可,每欲召卿议,又以非卿部事而止。今后有当行当罢者,卿可揭帖启朕。”大夏对曰:“不敢。”上问:“何也?”曰:“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射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阅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臣不敢效顺。”上称善。又尝问:“天下何时太平?朕如何得如古帝王?”对曰:“求治不宜太急,凡用人行政,即召内阁,并执政大臣而议行之,但求顺理以致太平。”上曰:“刘健尝荐刘宇才堪大用。朕观宇小人,内阁亦岂尽可托?”时刑部尚书闵圭持法忤旨,上与大夏语及之而怒,大夏曰:“人臣执法,不过效忠朝廷,主所为无足异。”上曰:“古亦有之乎?”对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执之而已。”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竟允圭请。一日,上召大夏入御榻前,上左右顾,近侍内臣退避去。奏事毕,复来。大夏对久,欲起不能,上命太监李荣掖大夏出。(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①“皋陶为士”后省略了“瞽瞍(舜的父亲)杀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B.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C.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D.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牲,有时指牺牲,即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但“牺”与“牲”有区别,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B.侧目,指不敢正视,形容畏惧;或者指怒目而视,形容怒恨。在文中理解为前一种含意。
C.朕,在秦朝以前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以自称“朕”;自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自称。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长官,分掌行政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大夏认为光禄寺每日置办用度繁多浪费,既损失民财,又损伤君子仁心,建议皇帝进行裁汰革除。
B.京城大旱,刘大夏趁机进言,皇帝要求他报告兵政的弊端,他列举了十件事,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一一推行。
C.皇帝为了方便与刘大夏商讨政事,允许他用“揭帖”,但是刘大夏认为这样做会产生弊端,所以拒绝了。
D.皇帝与刘大夏谈论政事时注意保密,有一次刘大夏奏事时,皇帝示意侍从回避,等奏事完毕再回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馀万。古称仁人之言其利溥,此之谓与!
(2)上默然,徐曰:“圭第执之过耳,老成人何可轻弃?”竟允圭请。
答
10.(3分)C (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
11.(3分)B(本文是指后一种。)
12.(3分)A(他并未提出裁革的建议。)
13.(10分)
(1)刘东山的这份奏议,每年使得光禄寺节省八十多万两银了。古人说有德行的人的话益处很大,说的就是这个吧!(“岁”“沸”“此之谓”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默不作声,慢慢说:“闵圭只是太固执罢了;有德持重的人怎么能轻易抛弃?”最终答应了闵圭的奏议(请求)(“第”执“老成”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先前,光禄寺负责供应内府,本来就有固定的数额。成化以来,内府人员逐渐增多,日常供应不足。光禄寺就责成京城的邸户置办,导致邸户负累不堪。至此,刘大夏于是说光禄寺每日置办用度繁多浪费,宰杀牲畜好几百,这样既耗费老百姓财力,又有损爱惜万物的仁心。皇帝为之悲伤,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同给事御史清理裁汰革除。光禄卿艾璞说:“刘东山的这份奏议,每年使得光禄寺节省八十多万两银子。古人说有德行的人的话益处很大,说的就是这个吧!”然而宦官因此更加痛恨刘大夏。
场来的,”主管主令称说,京津王课程被其中执河由牡丹,据赵都为农孙贵士疏认为十六年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趁机进言说:“兵政的弊端,没有完全革除。”请求辞官归乡,未得到皇帝允许,并要他陈述所说的弊端。刘大夏分条上奏了十项,皇帝看过之后,赞许并采纳了,命令主管官吏一一推征。皇帝又在便殿召见刘大夏,告诉他说:“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总想召你来商量,又担心超越你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罢止,你可用揭帖呈上来。”对大夏回答说:“我不敢这样做。”皇帝问仁“为什么?"刘大夏说:“我用拇指上定报朝廷,朝廷依据揭帖推行,这与前朝的斜封墨鞍有什么区别?陛下应该远的学习(历史上的)贤明的帝王,近的效法祖宗,事情能不能推行,外边的交付朝廷各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如果使用揭帖,对上对下都会有弊端,并且不可为后世效法,我不敢顺从。”皇帝说好。又曾问:“天下何时太平?我如何才能做到像古代贤明的帝王一样?”刘大夏回答说:“求天下太平不能太性急,凡是用人行政事务,就召集内阁,并与执政大臣商定执行,只求合理而取得天下太平。”皇帝说:“刘健曾经推荐说刘宇有才华,可以担当大任。据我观察刘宇是一个小人,怎么可以将所有的事都托付给内阁?”当时刑部尚书阅圭执法违抗了旨意,皇帝与刘大夏说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刘大夏说:“臣下执法,不过是效忠朝廷,闵圭所做的不值得感到怪异。皇帝问:“古代也有这样的事吗?”刘大夏回答说:“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舜的父亲替嫂杀了人,)把他(簪嫂)逮捕起来罢了。”皇帝默不作声,慢慢说:“闵圭只是太固执罢了,有德持重的人怎么能轻易抛弃?”最终答应了国士的奏议(请求)。有一天,皇帝在御榻前召见刘大厦,全市往左右一看,近侍都退避离开。奏事结束后,他们再回来。刘大夏应答时间长了,疲惫得起不来,皇帝命令太监李荣扶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