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节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使大夫种因昊太宰嚭以行成(___________)
(2)树德莫如滋(___________)
(3)惎浇能戒之(___________)
(4)而兆其谋(___________)
(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殷因于夏礼(《论语》)
B.而越大于少康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
C.生少康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
D.以是求伯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1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伍员是如何劝谏吴子不要与越国讲和的。
答
13. 商议求和 滋长 毒害、憎恶 开始
14.C
15.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16.(1)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
(2)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的方式来告诫吴王,敌人会采用广施仁政等方法笼络人心积蓄力量。
(3)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来吓唬吴王。
(4)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第二个“因”,动词,因袭、沿袭。
B.第一个“而”,转折连词,但是、却;第二个“而”,并列连词,并且。
C.第一个“焉”,语气助词,不译;第二个“焉”,语气助词,不译。
D.第一个“以”,介词,凭借(表凭借);第二个“以”,用(表方式)。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生聚”,聚集丰厚的财物;“教训”,教育训练;“其”,表推测,恐怕要;“为”,变成。
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
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
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