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三月,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厄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①谗慝之口也。”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狐偃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子玉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子玉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子玉收余兵去。五月丁未,献楚俘于周,驷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秬鬯一卣,圭瓒,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六月,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
(节选《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①间执:堵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B.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C.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D.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一词就是这个意思。
B.戊辰,文中为干支纪日。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在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还可以纪月纪时。
C.伯,此处与文中“晋侯”的“侯”,均指爵位,体现诸侯封建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文公感念旧恩。楚国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因为两国都曾有恩于他,对此感到左右为难,可见他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B.晋文公信守诺言。文公曾答应楚国,交战时晋退避三舍避让楚国。这次楚国攻打晋国,他坚守约定,没有迎战,先选择了后退。
C.晋文公谦恭有礼。晋文公取胜后,没有将所获完全据为己有,而是敬奉天子。面对天子的封赏,他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
D.晋文公善纳贤言。城濮之战,先轸曾劝晋文公:作战取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毋失信。文公十分欣赏他,并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4分)
(2)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4分)
14.城濮之战,晋文侯获胜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3分)
答
10.B
11.C (伯,这里是“霸主”的意思。根据“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这句进行分析,晋侯已经是侯爵,再被封赏为伯爵不合理。)
12.D(先轸说的是“打仗以战胜为重”,“毋失信”是狐偃所言。)
13.(1)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为曹国、卫国的事着急却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
(“遇”“急”各1分,大意2分。遇,对待;急,为动用法,为……着急。)
(2)怎么能把一时的利益放在万代的功业之上呢?因此把狐偃放在前面。
(“奈何”“先之”各1分,大意2分。奈何,怎么;“先之”译作“把他放在前面”或“让他得首功”均可。)
14. ①手下得力,有狐偃、先轸等一批贤臣干将相助。②有盟国支持,宋、齐、秦的加入,兵力强大。③对手兵力过少,子玉一意孤行,未能获得成王支持。
(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其它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五年(前632)的春季,晋文公想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三月,楚包围宋国,宋又向晋国求援。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文公有恩,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又曾经对晋国有恩:文公为此左右为难。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肯定会)为曹、卫着急,这种情况(下)楚国应该会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宋国)回去了。楚国大将子玉说:“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为曹国、卫国的事着急却(还要)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尝尽了艰难险阻,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然)请兵说:“(我)不敢(奢望)一定(能)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他很少的军队。于是子玉让宛春告诉晋国:“请求恢复卫侯地位,保存曹国,我也放弃宋国。”狐偃说:“子玉无礼了,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等作战后(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谋划。”晋侯就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并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曹卫两国派使者通知与楚国断交。楚将子玉很生气,攻打晋军,晋军后退,军官问道:“为什么退兵?”文公说:“过去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可以违约吗?”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四月戊辰日,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驻扎在城濮。己巳日,他们与楚军交战,楚军失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五月丁未日,晋文公把楚国俘虏奉献给周王,共有一百辆披甲的驷马车、一千多名步兵。天子让王子虎宣布晋侯为霸主,赏赐给晋侯黄金装饰的大车,一副红色弓,百支红色箭,十副黑色弓,千支黑色箭,一卣(yǒu,有)香酒,还有玉勺和三百名勇士。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六月,晋文公论功行赏,狐偃属头功。有人说:“城濮的战争,是先轸的计谋。”文公说:“城濮的战争,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应该让狐偃得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