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发虑宪,求善良
C.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 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 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 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14. 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10.C A.第一句中“绝”的意思是“横渡,渡水”;第二句中“绝”的意思是“停止,断绝”。B.第一句中“善”是动词,意为“擅长”;第二句中“善良”连用,是名词,意为“品德善良的人”。C.两句话中的“就”都是“接近”“靠近”的意思。D.第一句中“反”意为“违背”;第二句中“反”意为“反而”。
11. B
12. B “严”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严格。
13. (1)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14.①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②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