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晋纪》

2021-10-04 16:32超越网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
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
B.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
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
D.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特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2)处尝问父老口:“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
14.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


10.B
11.D
12.D
13.①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流星、闪电奔驰一样迅速,到那时,不是可以依赖其他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的了。
②周处曾经询问乡里的老人说:“如今四时和谐,又是丰收之年,而人们却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14.反对的理由: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反对的结果:吴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西陵/国之西门”为判断句,在“门”后要断句,排除AC。句末虚词“也”后当断句,排除D。
译文: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容易防守,但同时容易丧失。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所有了。如果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错误。百蛮,古代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错误。原文为“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儿子中文武双全的有两个,不是“全都”。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顺流”,顺流而下;“星奔电迈”为比喻修辞,“迈”,奔驰;“县”,通假,同“悬”,指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2)“父老”,乡里的老人;“时和”,四时和谐;“岁丰”,丰收之年。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理由:原文说到“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他认为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结果:原文为“吴主不从”,即吴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参考译文:
吴主采用诸将的策略,多次侵犯掠夺晋国边境。陆抗上疏说:“从前夏朝多行罪恶而商汤用兵,商纣王邪恶残暴而周武王举起讨伐大斧。假如不到时机,即使至圣之人,也应当积蓄威势而自保,不可以轻举妄动。现在不致力于兴农事以富国,不审查官吏任用贤能,不明确进退、升降的标准,不谨慎地使用刑罚奖赏,不以道德教诲各部门,不以仁爱安抚百姓,而却听任诸将追求功名,穷兵黩武,动不动就耗费数以万计的钱财,士卒凋伤憔悴,敌军还没有削弱而我们却已经很劳累了。现在以争夺天下帝王霸业的资本,去贪图几十几百的小便宜,这是臣下邪恶的便利,并不是国家的良策。何况如今军队战胜所得到的,还不能够弥补它所丧失的呢!”吴主不听。
吴国大司马陆抗病情加重。他上疏说:“西陵、建平,是国家的屏障,地势既处于上流,二郡边境的西面、北面又与敌人的边境接壤。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星奔电驰一样迅速,到那时,就不能依赖别的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了。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关键,不只是国家疆界受到犯的小祸患。我的父亲陆逊,从前在西部边境时曾上书说:‘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容易防守,但同时容易丧失。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所有了。如果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我过去曾经请求在西陵驻守三万精兵,但是主管的官员遵循常规,不肯派兵赴西陵。自从步阐事件以后,我方兵力愈加损耗。现在我统率着千里方圆的地方,对外抵御着强大的敌人,对内里又安抚各蛮族,上上下下的现有军队,才有几万,久已疲惫,衰败,是很难应付突发的事变的。我认为,诸王年幼,不要给他们配备兵马,使要紧的事务受到损害。另外,对黄门宦官进行招募,使士兵百姓得以躲避兵役,而逃亡的罪人也都进入黄门。我请求特别下诏书对黄门宦官进行检查,凡是清理出来的,都把他们补充到边境地区经常与敌人冲突的地方,以使我所统领的军队,兵员满额为八万,节省、停止众多的事务,集中力量准备防御,也许可以避免忧患。如果不这样作,那就非常令人担忧了。我死了以后,请特别注意西方边境。”陆抗死后,吴主让陆抗的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陆抗的士兵。陆机、陆云都善于写文章,名声为当世所推重。
当初,周鲂的儿子周处,体力超过常人,他不拘小节,乡里的百姓都认为他是祸患。周处曾经询问乡里的老人说:“如今四时谐调,又是丰收之年,而人们却不欢喜,这是为什么?”老人叹气说:“三害没有除掉,哪里会有快乐!”周处说:“三害是什么?”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再加上你就是三害了。”周处说:“如果所忧的只限于这三害,那我就能把它除了。”于是,周处进山搜寻老虎,将老虎射死;他跳到河里,与蚁龙搏斗,杀死咬龙;然后他跟随陆机、陆云,向他们求学,专心致志地读书,磨陈操守与德行。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争相征召他去作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