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上))
乙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知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
C.三主惑而终身不悟 惑:糊涂
D.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治:安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良乃入,具告沛公
B.因河为池 因而不改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若入前为寿
D.及其衰也 吾其还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甲文可知,秦始皇认为愚民、弱民、防民能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世称帝。
B.甲文中,作者揭示秦朝灭亡原因的意图在于劝勉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施行仁义。
C.乙文中,作者认为皇帝不闻忠言并因而不能改过是导致秦传三世而亡的原因。
D.乙文中,作者指出周朝能传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做到禁暴诛乱与内守外附。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分)
(2)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哀哉!(2分)
10.对比的运用增强了《过秦论》的说服力;请从甲、乙两文中各举一处运用对比的例子,简析其作用。(6分)
答
6.B(3分)
【解析:兵:兵器,武器。】
7.A(3分)
【解析:A.于是,就,副词;B.凭借,介词/沿袭,动词;C.像,动词/你,代词;D.它,代词/还是,副词。】
8.D(3分)
【解析: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周王朝能传续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从而有助于听到天下之士的忠言,避免“壅蔽之伤国”。】
9.(4分)
(1)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回声似的应和陈涉,担着粮食如影子般跟从他起义。
(2分)
(2)天下已经动乱,弄权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2分)
【评分建议:(1)“云”“响”“赢”“影”翻译正确,并且语意准确,句子通顺,2分;(2)“乱”“上”“闻”“岂”翻译正确,并且语意准确,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0.(6分)答案示例:
甲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分)从作战谋略上将陈涉与前文提及的九国谋士作对比,(1分)突出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陈涉的谋略高明,而是秦朝的统治者不施仁义。(1分)
乙文:“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1分)将秦国自身强盛与衰弱时天下的反应作对比,(1分)突出表达了秦朝统治者不改变言路不通的现状从而导致不能长治久安的恶果。(1分)
【评分建议:能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句,1分;能指明对比的双方,1分;能简述其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选用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句,分析恰当亦可得分;甲、乙两文的例子,各3分;共6分。】
参考译文
一、选文乙参考译文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糊涂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期间,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害。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不施仁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动乱,弄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修整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安定。强盛时期,禁止残暴之行诛讨叛乱之人,天下服从;衰弱时期,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顺从;土地被割削期间,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者,社稷能够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琐,刑罚严酷,天下惊惧;等到它衰弱时,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王朝凭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遵循了治国的言路畅通之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秦朝本末都缺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