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023-05-09 18:24超越网

(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
①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释:【1】子夏:名商。

(1)(4分)参考答案:
①“愤”“悱”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②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        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
【评分参考】①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合理亦可。
(2)(6分)答案示例:
①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悱”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②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2)①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