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B.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行。
C.尧舜其犹病诸 病:弊病。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贫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3.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答
9.D
10.C
11.B
12.(1)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2)士人(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子)不也是很沉重吗?
13.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富哉言乎”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乎”一般用在句末,表感叹,故在“乎”后断开,排除AC;
“选于众”是状语后置句,“举”是“推举”的意思,“举皋陶”,意思是说“推举了皋陶”,故在“举”前断开,排除B;
本句翻译为“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病,担忧,忧虑义,此处意为不足。“其”代这些人。本句翻译为:尧舜等这么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知,只要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可被称作“仁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单纯是“仁人”,而是“圣人”了。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得分点:“举”,“推荐、选拔”;“直”,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正直的人”;“错”通“措”,“安置”;“诸”兼词“之于”。
(2)句得分点:“弘”指“远大抱负”;“毅”指“意志坚定”;“仁”名词做动词,“实行仁德”。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即爱人。
原文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语录,说明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这个“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因为我们一切的言行,无论恶的善的,都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念头,想法,才会付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语行动。但我们每时每刻,脑海里都有数不清的念头,此起彼伏。有时候我们想停下来,但你“想停下来”这又是一个念头,越想停下来,反而就越停不下来,这还是粗念。所以,有时候,还必须从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就是“克己”。
由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可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的观点。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内容主要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类似弟子问仁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词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作者认为因为两层原因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所以说,孔子的“仁”的含义,一是对自己要做到“克己复礼”,对别人要“爱人”。
参考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