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释】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见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1.诗中是怎样表现吕逸人的隐逸生活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
B.颔联写诗人访友不遇,心中有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颈联是环境描写,远离尘世,青山妩媚,流水多情,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本诗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写景轻描淡写,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
答
1.第一问:借用典故: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颔联借用典故“题凡鸟”和“看竹”来写吕逸人的隐居之处。侧面烘托:颈联用清幽雅致的环境描写表现吕逸人隐逸生活的情趣。正面描写:尾联正面写吕逸人隐逸闭门著书的生活。
第二问:抒发了诗人对吕逸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诗人对这样的隐居生活的艳羡向往之情。
【解析】首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颔联“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写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借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莫逆之交的典故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也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2.B(B.“心中有无限懊恼”不当,颔联写来访未遇主人,便饶有兴致地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感觉没必要询问主人,可见二人的不见外,以及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并无懊恼。)
【注释】
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屋里:室内。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简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