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与赏析

2022-12-20 15:30超越网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
B. 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
C. 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 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2.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
(2)我表示赞同。“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解答】
(1)A.“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错误。孟诗押韵的字数是五个,分别是:愁、流、舟、游、头。韦诗押韵的字数是四个,分别是:流、秋、舟、游。
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错误。孟诗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不是“遇到旧游”。韦诗诗题点明是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C.正确。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孟诗“沧江急夜流”正常语序是“沧江夜急流”。韦诗“寒山独过雁”正常语序是“寒山雁独过”。两首诗句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错误。意象叠加指的是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是一种描写手法,就是把各种意象堆砌。“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将“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等名词性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使诗歌充满画面感。孟诗中没有意象叠加。
故选:C。
(2)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表示赞同”,然后具体分析“树”与“叶”的意象特点,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树”在古诗词中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可以遮风挡雨,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可以代表生机、飘零、弱小等。
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根据“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可知,这是写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的上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可知,此时,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却只能“遥寄海西头”,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
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根据“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可知,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叶”代表弱小、飘零,而此诗“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是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李主簿没有羁旅飘零,用此意象不合适。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孤独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再结合颈联中“独过雁”传达出的孤独以及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白话译文:
建造的居舍临近古渡口,卧躺也能看见奔流的淮水。
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
寒山上一只孤雁飞过,暮雨中远方飘来一叶小舟。
傍晚时遇到我这个归客,怎能够忘记旧日同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歌鉴赏: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淮上众多秋天意象为比,抒写人生易老之慨叹和孤独寂寞之境况,末以日夕遇旧友作结,情深意长。全诗构意新奇,对仗工稳;情与景会,意境深婉。“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