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武昌西山①(节选)
黄庭坚
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
黄州副使坐闲散,谏疏无路通银台②。
鹦鹉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袜生埃③。
次山醉魂招仿佛,步入寒溪金碧④堆。
洗湔尘痕饮嘉客,笑倚武昌江作罍⑤。
谁知文章照今古,野老争席渔争隈。
【注】①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作《武昌西山》。此诗一写出,和诗者三十余,黄庭坚此诗亦作于元祐元年。②银台:宋门下省置银台司,掌国家奏状案牍。③“江妃”句:曹植《洛神赋》谓洛水女神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④金碧:金黄和碧绿的颜色。⑤罍:古代盛酒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诗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时的生活片段,其活动场地集中在武昌。
B.“明月”既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首诗结构更加紧凑。
C.“次山”句与“小轩窗,正梳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人的幻觉。
D.“嘉客”“笑倚”“谁知”等词能反映出诗人对苏轼人格的赞美和对其命运的叹息。
16.诗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B
16.①苏轼是一个豪放、执着、平易、洒脱豁达的人。②选诗前四句写苏轼虽是名闻四海的大文豪,却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虽报国无路但仍心怀国家。③选诗后八句写苏轼因心中郁结,寄情山水,与客对饮,把武昌江当作喝酒的大“罍”,与野老渔夫争席。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营造出朦胧的意境”说法有误。“鹦鹉洲前弄明月”是对苏轼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诗文寄情的描写,表现的是苏诗的“感天地”“动鬼神”,并无朦胧意境。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中,以“平生四海”概括了苏轼屡遭贬谪、南北奔波的经历与名重天下的身份。苏轼志向远大,文气干云,却屡遭贬谪,甚至遭遇“乌台诗案”差点丧命,不可能不“酒浇不下胸崔嵬”,这就进一步刻画出苏轼的心灵,也为下文苏轼的豁达起到了更为强烈的对比作用。
常人遇此劫难,往往会陷入长期的消极抑郁,但作者却在诗歌第五、六句,展现了一个寄情山水,最终写下诸多不朽诗篇的苏轼。“鹦鹉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袜生埃”一句中,借用典故,夸张而又生动地刻画了苏诗的“感天地”“动鬼神”,使女仙也为之起舞。诗歌第七到十一句,进一步刻画苏“步入寒溪”,招得“次山醉魂”,点出洼樽,,又想象苏轼“洗湔”掉洼樽上的“尘痕”,把大江这个大“罍”中的美酒,舀入洼樽,与“嘉客”“野老”们争相共饮的情景。这里表现的是苏轼生活、交友的情景,充分展现了他不因贬谪而自怨自艾,反而能积极乐观生活,并与当地“野老”和谐共处的形象。
所以,这首诗写的苏轼既豪放、又平易,既执着、又洒脱,“文章憎命”,然犹不忘君国,久经迁谪,而犹豁达自如,刻画出苏轼的个性,写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