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阅读答案与解析

2019-05-30 19:11超越网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梅花魂②。
【注】①本诗于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在黄州贬所作,作此诗时苏轼贬来黄州已第四个年头。②化用唐代诗人韩偓的“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谓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9. 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10. 《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读五、六二句,觉《旄丘》(《诗·邶风》篇名,旧说诗为黎臣怨卫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9. ①交代了诗人此时的居住环境,点明环境的偏远,烘托凄凉的氛围;②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10. ①“新扫旧巢痕”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内心的忧愤。“渐成终老计”表现出诗人贬谪数年回朝无望,只得终老于此的无奈。②诗人与沙鸥相熟,来的次数多了,自己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得温暖了,流露出诗人想退隐江湖之意。③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被贬斥后企望被朝廷重新任用的愿望。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诗要求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首先理解首联的大意,然后从内容角度确定作用。“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的意思是:乱山回环在我的住所,江水侵袭着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这里的“乱山环合”、“准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所以有交代了诗人此时的居住地以及居住环境的作用。在结合下面几句诗所表达的情感,说自己习惯于这种隐居生活,所以这句诗写环境的偏远,是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本题要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可逐句分析,然后总结情感。诗歌的首联通过“乱山环合”、“水侵门”、“准南尽处村”来交代他此时居住环境的偏远,烘托凄凉的氛围。第二联通过“渐成终老计”可见诗人因朝廷不重用他有终老于此的打算,表现了他的无奈。“九重新扫旧巢痕”指朝廷近来实行新的举措,扫除了我昔日栖身的窠巢不留旧痕。所以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内心的忧愤。第三联诗人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第四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长久与东风约定,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梅花再一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梅花的花朵通体像玉,湖南梅花一冬两次开,第二次开好比魂的返回,借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他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