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雀的活泼欢乐。
D.本诗最后一句写诗人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参考答案】D (诗人留宿乾明寺是想听到“摧檐泻竹声”,但诗中只写到“待听”,并未“听到”。)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第一句即化用温庭筠、韦庄诗意,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一开头就给人造成强烈印象,起笔不凡。第二句以“阶前屐齿”写“到乾明寺”,以“我先行”,写他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参考译文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简析: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篇写作者雪后游乾明寺并在寺中留宿的情景。首联写雪后山光耀眼的奇异感受和诗人至乾明寺赏雪的快意。颔联绘寺中雪景,表示对寺院有此美景的惊叹和爱赏。颈联表白诗人对至洁的白雪的呵护,以及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充满生机的景象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尾联写作者留连不返,寄宿僧榻,且待卧听融雪之声的情景。全诗辞情明快,反映了虽在贬斥之中、处境艰危,但诗人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趣依然并不消减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