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阅读答案与解析-元好问

2019-05-07 11:10超越网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4. 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 下片开头两句,直接呈现了军队兵多势重,作战威猛,取得战斗胜利的壮观场面。
C. “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却可能盼来丈夫的死讯;但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乐观情绪地写出了“不须啼”的坚强。
D. 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E.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15. 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 BC
15. 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
(1)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2)词中第 2、第 3、第 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
(3)词中第 5、第 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
(4)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E项考核内容,B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选项中“兵多”无从落脚。C 项,是写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而不是“盼望着”,选项中“死讯”无从落脚。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眼”的题目,一般从内容的统领或结构的承接的角度分析,此题的诗眼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从内容看,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从人物的形象看,词中第 2、第 3、第 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词中第 5、第 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