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1)下列对柳宗元《入黄溪闻猿》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直接入题,写黄溪小路绵延弯曲,猿猴悲鸣。一曲一哀,感物伤情。
B. 诗歌前两句写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C.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作者被贬边州多年,不再流泪,却听到哀猿声声,徒自空鸣,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情。
D. 诗歌三、四句紧承诗题“闻猿”写感受,抒情不落俗套,更让人品出“奇趣”。这契合了苏东坡所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创作主张。
E. 柳诗前两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两句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2)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BC 分析: C.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作者被贬边州多年,不再流泪,却听到哀猿声声,徒自空鸣,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情。泪已尽不能理解为不再流泪。E. 柳诗前两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两句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理解有误。
(2)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是让区分不同,考生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本题,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