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

2019-02-26 16:53超越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③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
C.“万事非”三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惜别之情。
D.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诗歌题意。
E.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E
(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诗人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白马江边送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充分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惜别之情”分析错误。无“惜别之情”,“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E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不正确,末句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故选CE。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明确考查方向;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诗中颈联中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这是情和景的处理。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这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