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与颔联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之景,联想“雁过梅岭”的传说,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
B.颈联描绘了眼前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一片迷蒙。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
C.尾联一个“应”,流露出不确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想要以望梅聊以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忧愁无奈之情。
D.全诗写“愁”,却未着一个“愁”字。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愁绪满怀,心情悲苦。
15.古人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6分)
14.A(应为“人不如雁”)
15.示例:这首诗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情致凄婉,却收得含吐不露。①比兴与对比。前四句,诗人借用“雁过梅岭”的传说,由雁及人,以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对比,突出人不如雁,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忧伤痛苦。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③反衬。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尾联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⑤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并分析即可得6分。)
【翻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简析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