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四两句写出织妇因为忙于给富人家织布,无力照顾近在咫尺的公婆的无奈。
B. 五、六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焦躁。
C. “两日”句写织妇织布速度快,两天就能织成一匹半,着力突显其技艺不凡。
D. 此诗语言浅近而寓意深远,表达作者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15. 本诗为新乐府名篇,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为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6分)
答
14.(3分)C 曲解文意,注意“催”字,诗句着力表现的是织妇被急切地催逼。
15.(6分)(1)反复。开头“叹息复叹息”反复咏叹,强化情感色彩,为全诗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2)起兴。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发端,引出下文表达织妇劳动果实为富人占有的现实,表达婉转别致。
(3)细节描写。选取水寒手僵丝涩易断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表现织妇天寒时节依然不得停歇的劳苦,令人倍加同情。
(4)典型意象。“草虫促促机下啼”,选取蟋蟀促织的意象,艺术化地表现贫家女赶织布匹的辛劳。
(5)心理刻画。重视对诗歌主人公进行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真切可感。前有“续来续去心肠烂”,直接表现天寒丝断难接的焦愁烦乱;结尾两句表现织妇羡慕青楼倡女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表现出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6)对比。织妇与青楼娼女生活境遇的鲜明对比,前者劳苦织作却无衣可穿,“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上缴官府后剩下的零碎布料还不够给婆婆和自己做衣服,后者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强调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7)第一人称。以织妇自述口吻,叙说其劳动的艰辛、痛苦和生活的贫困,显得真实可感,富有艺术感染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翻译】
我叹息了又叹息,园中的枣熟了,却被过路人打食。我这个贫家女在为富家人织布,公婆隔着高墙帮不上任何的忙。水的冰凉的,手也冻僵了,丝线又发脆容易断。我将断了的丝接过来、理过去,弄得心肠焦愁烦乱。蟋蟀藏在织布机下不停地鸣叫,才两天便催我织成一匹半的布。织品在缴纳给官府后,还剩下一点点零碎的料子,却既不能给婆婆做一件衣裳,也不能做点东西自己穿在身上。在窗下织布的时候却羡慕起妓院的那些妓女来,她们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
《当窗织》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之一。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为“富家织”的“贫家女”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开头二句托物起兴,言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剥夺。三四句,点明主旨,“贫家女为富家织”。“水寒”八句,具体描绘了织妇织作的辛劳。“输官”二句,写出织妇辛勤织作的丝布全部输官,自己依然无衣可穿,揭示封建剥削的残酷本质。最后二句,以织妇羡慕青楼娼女十指不动却衣满箱作结,语至沉痛,写出了织妇的痛苦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