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7-11-29 12:30超越网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平述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元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全同学校、科举、外交及官员考核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行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州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让皇帝写下名字。
C.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排粹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球忙。因此,苏轼终身部很敬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

10.(3分)
C(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句式特点等判断。标点如下: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11.(3分)
C(官员考核为吏部职责。)
12.(3分)
C(“对人和蔼可亲”于文无据。文中“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意为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
13.(10分)
(1)(张方平)又请求按比例减省赏赐,把乾兴时的作为标准,费用节省了十分之七八。(句意通顺2分, “差减”“锡赉”“什七八”各1分。)
(2)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
(句意通顺2分,“但”“馈”“檄”各1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敏绝顶,家里贫穷没有书读,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具体内容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特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佐郎。西夏人侵猖边境,张方平首先请求将枢密院的事务合并到中书省,以便共同商议。皇上认为很对,于是让宰相兼任枢密使。当时征调各地的弓箭手,挑选其中健壮的组成宣毅、保捷两军。张方平接连上疏反对,没被听从。不久两军十分骄横,一共二十多万,都是市井之人不能任用,正像张方平所说的那样。不久,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  “有这样的大臣,真好啊!”骑马在前打球,拿玉卮斟酒给他喝,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回来后,担任知制诰,代理开封知府。府中事务繁杂,前任知府一般用书板记录,只有张方平靠默记决断发遣,没有一点差错遗忘。升为翰林学士。英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请求出任郓州知州。回京后,任学士承旨。皇上身体不适,召他到福宁殿。皇帝靠着案几说话,话听不清楚。张方平递上笔请示,皇帝于是写道:“明天下诏,册立太子。”方平高声说道:“一定立颍王为太子,既是嫡长子又贤明,请写下他的名字。”英宗费力地写下了,方平于是告退草拟诏书。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他请求减省英宗的安葬费用。神宗说:“祭祀先帝可以减损吗?”方平回答说:“遗诏上本来就说了,按照先帝旨意施行,可以称得上孝顺。”(张方平)又请求按比例减省赏赐,把花兴时的作为标准,费用节省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神宗亲自批复说:“你的文章典雅,明显的有三代风采,又善于化繁为简,意丰言简,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大概也不会超过。”他就是这样被称赞、器重。契丹泛使萧禧来商议边界事宜,到了应该辞行时,躺在馆舍中不起来。张方平对枢密使吴充说:“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吴充启奏后听从了他,萧禧立即回国。张方平为人性格豪爽有气节,退休之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判案,尤其反复论说。并且说:  “我快死了,到地下拜见先帝,得有话说呀。”平时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担任蜀守时,发现眉山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器重,认为他们与众不同。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被关进制狱,他又毅然上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敬重他,为他的文章作序,把他比作孔融、诸葛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