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B. 乃系守于狱 系:拘禁、囚禁
C. 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D. 欲就诸侯,不可听 就:赴任、就职
11.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先为刘歆做事、后又做了王莽的宗卿师,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 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 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 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参考答案】
10. D 11. D 12. A
13. (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
【解析】
【10题详解】
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就,动词,接近;靠近;趋向,可译为“返回”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这段文字是说“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消疾”“ 宰相”“帝”“之”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素有消疾”,该句意思是“常又有消渴症”,句义完整,而下一句“自为宰相”意思是“自从当了宰相”,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项;“视事”意思是“管理政事”,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D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错,根据原文“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这里为刘歆、王莽做事应该是其父亲;“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是因为他心里常想着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且因为家里很富足所以不想做官,辞官回家。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①会:适逢;起兵:造反;杀:被杀.句子翻译为: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都被杀掉. ②唱:倡导;重:又;见:被.句子翻译为: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义(是普通百姓时首先提出起义),帮助(光武帝)成就帝业,加上因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亲近重用.
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而且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 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攻打汉中贼寇.公孙述派遣军队前去救援,李通等人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在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