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琅邪临沂人。五岁而父清遇害。陈文帝军度浙江,访之,将加夷灭。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遂免。及长,勤学不倦,博涉经史,兼习孙、吴兵法。以父遇酷,终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
太建初年,释褐鄱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以军功封应阳县子,累迁太子右卫率,徙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迹,富商野次,云“以付王府君”。郡人歌之。
时孔范、施文庆等相与比周,害其梗直,议将出之而未有便。会广州刺史马靖不受征,乃除王猛都督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取靖。猛至,即禽马靖送建邺,进爵为公,加先胜将军、平越中郎将、大都督,发广、桂等二十州兵讨岭外荒梗,所至皆平。
祯明二年,诏授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时广州刺史临汝侯陈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并隶猛督府,各观望不至。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及闻台城不守,乃举哀素服,藉稿不食。因勒兵缘江拒守,以固诚节。
及审陈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即日拜辛昉开府仪同三司,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猛母妻子先留建邺,因随后主入京,诏赐宅及什物甚厚,别赉物一千段,及遣玺书劳猛。仍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隋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赠上开府仪同三司,封归仁县公。命其子王缮袭,仍授普州刺史。葬关中,谥曰成。 (节选自《南史·王猛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B.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望书褒赏/
C.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D.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建,陈宣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西汉武帝,此后形成制度。
B.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释褐鄱阳王府中兵参军”意为:初入官场担任鄱阳王府中兵参军。
C. 赠,和“乃除王猛都督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中的“领”意思相同,都是指在原官之外兼任其它官职。
D. 谥,也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等死后,朝廷以谥法为依据,根据其生平功业给予谥号以示褒贬。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猛历经凶险,勤学自律。他五岁时父亲遭害,幸亏母亲带他出逃才避免了被诛杀,他勤奋学习,因父亲遇害,终陈之世不肯享乐。
B. 王猛功勋显赫,政绩卓著。他凭借军功被封应阳县子,后屡次升迁,开疆拓土,任晋陵太守时,恩威并施,使富商遍地,百姓人人歌颂。
C. 王猛审时度势,竭尽忠诚。他曾斩有异心的将领,台城失守穿上孝服不肯进食;也曾派部将向隋文帝投诚,得文帝信赖,受到玺书褒奖。
D. 王猛去世,尽享哀荣。王猛在广州去世,隋文帝感到十分悲痛,派人吊祭,多有封赠,并赐谥号,他的儿子也受到父荫承袭了爵位。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
(2)及审陈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
答
8. B 9. C 10. A
11. (1)不久受命改镇广州,还没到任,而隋朝的军队渡过长江,王猛总督所辖部队赶赴增援。
(2)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赶到京城投诚。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杨素”是“曰”的主语,“汉武”“王猛”人名,“玺书”专有名词,动词有“贺”“闻”“改”“告捷”“符”“降”“褒赏”。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告捷,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又下发诏书奖赏。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赠和领都是指在原官之外兼任其它官职”错误,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可根据前文“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猛寻卒于广州,隋文帝闻而痛之”推断出。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因父亲遭遇凄苦终陈之世不肯享乐”说法错误,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以父遇酷,终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表述是终陈文帝之世不肯享乐。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寻”,不久;“之”,到;“济”,渡过;第二句中,“审”,清楚、明白;“驰驿”, 驾乘驿马;“归款”,投诚。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孔范”“施文庆”“陈后主”“辛昉”。
参考译文:
王猛字世雄,是琅邪临沂人。五岁的时候父亲王清遇害,陈文帝的军队渡过浙江,访察他们,准备加以诛灭。他的母亲韦氏带着他逃到了会稽,于是得以免祸。长大以后,勤学不倦,博览经史,兼学孙子、吴起兵法。因为父亲的遭遇太苦,他在整个文帝时期始终不听音乐,吃蔬菜粗粮,穿粗布衣裳,以丧礼自处。宣帝即位,才开始求官。
太建初年,初入官场担任鄱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调任永阳王府录事参军。诏令他跟随大都督吴明彻去夺取土地,因为军功封为应阳县子。逐步升迁为太子右卫率,调任晋陵太守。威恩兼用,奸人盗贼匿迹,富商遍地,人们都说“应该归功于王府君”。郡中的人们歌唱他。
当时孔范、施文庆等人交互结党营私,陷害梗直的人,商议将要把王猛调出而没有合适的机会。正巧广州刺史马靖不服从征调,于是便任命王猛为都督东衡州刺史,兼始兴内史,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同攻取马靖。王猛到后,马上就捉住了马靖送交建邺,晋升爵位为公,加官光胜将军、平越中郎将、大都督,调发广、桂等二十州兵讨伐岭外蛮荒地区,所到之处都予以平定。
祯明二年,下诏任命他为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不久改镇广州。还没到任,而隋朝的军队渡过长江,王猛总督所辖部队赶赴增援。当时广州刺史临汝侯陈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都隶属于王猛都督府,各自观望不到。王猛派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孝远各带轻兵前去杀死了他们而调发了他们的军队。等听到台城失守,便举哀穿上孝服,坐在草垫子上待罪不食。于是率兵,沿长江拒守,以固守忠诚的节操。
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疾行到京城投诚。隋文帝非常高兴,对辛昉说:“王猛怀念他的旧主,送别故人情义深厚,就是我的忠诚大臣。保守一方,不用耗费兵力,又是我的功臣。”当天任命辛昉府仪同三司,仍然诏令王猛与行军总管韦洸就留在岭南经管。
王猛的母亲妻子儿女先是留在建邺,然后随着后主入京,诏令赐给宅院和各种物品很多,另外赠予布帛一千段,并且派人带着诏书慰劳王猛。他讨平了山越,通过驿马上奏朝廷。当时文帝视察河东,正好王猛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告捷,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又下发诏书奖赏,封他的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王猛不久死在广州,文帝听到消息非常痛心,派遣使者前往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归仁县公。让他的儿子王缮承袭爵位,仍然授给他普州刺史。王猛埋葬在关中,谥号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