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朴,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①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②世宗②即位,授比部郎中。是时,世宗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言用兵之略,献《平边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③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③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④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④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⑤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制度,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①隐帝:指后汉末代皇帝刘承祐。②世宗:指后周皇帝柴荣。③并:并州。④舁:抬。
3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 ) (2)当时无敢难者( )
38.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已挠群议( )
A.搅动 B.阻止 C.困扰 D.屈服
(2)然人亦莫能加也( )
A.欺凌 B.惩罚 C.超过 D.帮助
39.把第②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40.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41.文中多次提及王朴的用兵策略,其中第②段突出他在_____上有别于一般文士的见解,第③段则进一步强调他在军事谋划上的_______。
42.关于王朴去邠东归的原因,《旧五代史》的记载是“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本文第①段对此的表述有所不同,请联系第⑤段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37. 嫌怨 责难
38. B C
39.世宗平素就了解王朴,等到看到他的议论卓异超群,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他来商议天下大事,意见没有不合心意的。
40.世宗遣朴行视汴口/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41. 治道 远见卓识
42.《旧五代史》以“度其必危”表现出王朴的洞察时局全身避害;本文第①段则以“知其必乱”强调王朴对国家兴乱的准确预判,更突出后汉政权群臣交恶、朝纲混乱的局面是由于统治者任用小人所致,与第⑤段人才之际遇、国家之治乱全在君王用人之道的议论相呼应,表现作者对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规律性认识。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有嫌怨。“隙”,嫌怨。
(2)句意:当时没有谁敢责难的。“难”,责难。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阻止(或排除)众议。
“挠”,阻止。
故选B。
(2)句意: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
“加”,超过。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雅”,平素,一向;“知”,了解;“及”,等到;“伟然”,卓异超群;“以为”,认为;“引”,招来;“计议”,商议。
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他)到前任宰相李穀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世宗遣朴行视汴口”是兼语句,“朴”是“王朴”,既作“遣”的宾语,又作“行视”的主语,“汴口”是“行视”的宾语,后面断开;
“故相李穀第”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第”,作“过”的宾语,后面断开;
“疾作”是主谓句,主语是“疾”,谓语是“作”,而“仆”的主语应是“王朴”,主语不一致,要断开,所以“仆”前断开。
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文中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
由第②段“世宗……数顾大臣问治道……”可知,世宗询问“治道”,大臣和王朴分别做出回答,大臣认为“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只有王朴“言用兵之略”,这些内容突出王朴在“治道”上与一般文士的不同见解。
由第③段“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可知,他上奏的用兵方略,并非针对一时,他所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之后也一一应验,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军事谋划上的“远见卓识”。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题干“《旧五代史》的记载是‘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可知,王朴去邠东归是因为他看到汉室的混乱以及大臣之间的“交恶”,所以“朴度其必危”而去邠东归表现出他能够洞察时局及时避害的特点。
由第一段“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可知,王朴根据后汉“任用小人”“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等情形而判断“其必乱”,所以“去邠东归”,王朴的这一做法说明后汉的这种情形是因为统治者任用小人所致;
由最后第⑤段“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可知,作者认为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这说明人才的机遇和国家的治乱都与君王有关,这是第一段王朴去邠东归的原因形成呼应,也是作者由上文而得出的王朝兴衰的规律性认知。
参考译文:
王朴,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有嫌怨。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杨邠向东回到家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杀掉,三家的宾客多数被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幸免。
世宗即帝位,升王朴为比部郎中。这个时候,周世宗征伐意志坚决,排除众议后,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统一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把修整文德放在前面考虑。只有王朴等人说起用兵的策略,献上《平边策》。世宗平素就了解王朴,等到看到他的议论卓异超群,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他来商议天下大事,意见没有不合心意的。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升枢密使。
王朴的性格刚强果断,世宗又很相信他,凡是他所做的,当时没有人敢责难,然而人们也没有比他强的地方。世宗进兵淮南,王朴留守京城,扩建新城,修筑道路,壮伟宏阔,现在京城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修建的。他作的乐曲,到今天仍然被人们采用而没有改变。他上书讲的用兵策略,并不是一时的策略。谈到对各国先后消灭的次第时,他说:“淮南可以最先攻取,并州的敌人是决心要抵抗的,最后才去灭亡它。”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四方,只有并州是最后平定的,都像王朴所说。
第六年春,世宗派王朴到汴口去巡视,(他)到前任宰相李穀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用车送归后就死了,享年五十四岁。世宗亲临他的丧事,用玉钺叩地,大哭了四次。赐封他侍中。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王朴的才能可以说是非常贤能了。如果没有遇到世宗,如何能施展出来?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这只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