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后与王濬共伐吴,彬屯据冲要,为众军前驱。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朝有疑议,每参预焉。
北虏侵掠北平,以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彬既至镇,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兼修学校,诲诱无倦,仁惠广被。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百姓追慕彬功德,生为立碑作颂。
元康初,拜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卒官,时年六十,谥曰襄,赐绢二百匹,钱二十万。
(节选自《晋书·唐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B.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C.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D.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常常有意义上的联系。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只有男子成年才能取字。
B.掾属,是官署属员通称、属官统称。汉朝泛指公府及郡县官府属吏,正曰掾、副曰属。“掾”原为佐助之意,后来的“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唐彬持节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是这个意思。
D.元康,晋惠帝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有的只有一个年号,如清朝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彬为官忠肃,为人公正,深受任职幕府中的俊杰喜爱和钦佩。但是当时参军孔颢嫉妒他的才能,在皇帝垂问唐彬之事时隐而不答。
B.唐彬善于揣度皇帝心思,为君主排忧解难。在当曹属的时候,被皇帝派去考察陇右民情,称邓艾被灭是人心所向。
C.唐彬智勇双全,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勇为前驱。跟随王濬伐吴之时,威震敌军,敌军纷纷放下兵器,脱下上衣前来投降。
D.唐彬武能征战克敌,文能治理一方。在镇守边关的时候训练兵卒、发展农业、广修学校,宣扬国威,让边境百姓感念诚服,为他立下石碑传颂功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2)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
14.文章第二段评价唐彬“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文中哪些事情或者表述可以体现?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3分)
答
10.【参考答案】B
原句为: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翻译为:邓艾生性妒忌苛刻,诡诈狭隘,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凡是顺从的人,邓艾便认为此人会办事;凡是直言相对的人,邓艾就认为这是对自已的冒犯。即使是长史司马、参佐牙门这样的官吏,只要应对不合邓艾的心意,便会遭到邓艾的辱骂。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断句的能力。
【复习建议】识记并理解常见高考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明词性、明动词、明虚词、找句式、看对话等常见方法,要定期训练,形成较好的文言语感。
11.【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
古代男女都能取字,男子弱冠之年取字,女子及笲之年取字。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千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1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项时间与事件不对应。唐彬任曹属的时候是与皇帝对话,而未说明邓艾之事是任何官职的时候。
【对应考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事件对应的能力。
【复习建议】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13.(1)唐彬回答说:“在陋巷研习学业,遍观古人之遗迹,话说出口,
(即使)传遍天下,(也)没有言谈上的过失,行为做出,(即使)传满天下,(也)不会因为行为不当而带来怨恨厌恶。”(补充省略主语1分,答出“修业” “过”意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边境获得安宁,没有抢劫、偷盗之类的事件发生,自从汉魏征伐当地以来没有能比得上的。(答出“由是”、“犬吠之警”、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韶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14.【参考答案】①与皇帝对答时,称自己在陋巷学习,只求言无过,行无失,不在皇帝面前显谏自彰。
②与王濬一起伐吴之时,知道敌人将要投降,但他特意称病推迟进入吴都,不与人争功。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县人。唐彬素来有治国的气量,但不约束个人行为,自小熟习弓马,喜好游猎,身高八尺,跑起来赶得上飞奔的鹿,巨大的力量顶得上几个人。
唐彬为人忠诚恭敬、公正诚信,(对人)尽力规劝,(对事情尽力)扶正挽救,他不公开谏诤来表现自己。首经奉使到相府谋划事情,当时参会的均是当世才智卓越的人才,(他们)对唐彬无不表示出佩服,在文帝面前称赞他,因此唐彬被举荐为州郡掾属。文帝首向参军孔颍了解唐彬的才能,孔颍嫉妒唐彬的才能,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回答。当时陈赛在场,收起笏板说:“唐彬为人,胜过我很远。”文帝笑着说:“只要能和你一样,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胜过你啊。”于是征辟彬为钝曹属。帝问唐彬:“你凭借什么被征辟?”唐彬回答说:“在陋巷研习学业,遍观古人之遗迹,话说出口,(即使)传遍天下,(也)没有言谈上的过失,行为做出,(即使)传满天下,(也)不会因为行为不当而带来怨恨厌恶。”帝环顾四座说:“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当初,邓艾被诛之时,文帝因为邓艾长期驻扎陇右地区,平素很得人心,担心他一旦被杀会引起西北地区局势动荡,于是派唐彬去暗中察访。唐彬回来后,禀告皇帝:“邓艾生性妒忌苛刻,姚诈狭隘,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凡是顺从的人,邓艾便认为此人会办事;凡是直言相对的人,邓艾就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冒犯。即使是长史司马、参佐牙门这样的官吏,只要应对不合邓艾的心意,便会遭到邓艾的辱骂。邓艾做人不讲究仪礼,失去了人心。他还喜欢施行杂事工役,屡次劳师动众。陇右地区的百姓都非常忧虑和辛苦,听说他遇到了祸事都非常高兴,不肯再为他卖命。如今各军已到,足以镇压内外,希望您不要为此事担心。”
后来与王睿共同讨伐吴国,唐彬屯据在冲要之地,甘愿担当众军的先锋。他每每设下疑兵,随机应变,往往起到制胜的作用,攻陷西陵、乐乡的时候,很多俘虏是由唐彬部队所擒获。自巴陵、沔口往东,吴军聚集的地方,没有谁不震动害怕,纷纷缴械投降。唐彬知道吴军已经快被消灭,吴帝孙皓将要投降,在离吴都建邺二百里处,便自称有病停留(在那),以此来表示(不与王睿)争功。果然,先入吴都的将领争掠财物,后至的将领争功,当时有见识的人没有谁不称赞唐彬的这一举动。吴国被平定,唐彬被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朝廷如有疑难的议事,唐彬经常会参预其中。
北方异族侵衾劫掠北平,朝廷让唐彬担任使者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乌丸校尉、右将军等官职。唐彬到了当地以后,加强训练兵卒,广种农业,重视种植庄稼,宣扬武威,晓谕国命,对边关百姓示以朝廷恩德。同时修建学校,不知疲倦地教化百姓,广施恩德。在当时开拓旧时国境线,退后千里。因此边境获得安宁,没有抢劫、偷盗之类的事件发生,自从汉魏征伐当地以来没有能得上的。百姓追念唐彬的功德,为他立了生碑来歌颂他。
元康初年,唐彬被授予拜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在官任离世,时年六十,谥号曰襄,赐绢二百匹,钱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