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祖慧远,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书左民郎。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粱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鞑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楣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僧辫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天嘉三年,迁征北谘议参军,兼延尉监。五年,除镇东谘议参军,兼起部郎。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迁左民郎,以公事免。太建初,起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谘议参军。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含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___1___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牧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下诏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其见幸如此。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予磅嗣,官至太子舍人。
(选自《陈书·司马申》)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楣/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B.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楣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C.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楣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D.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楣/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筹策,本义指古代的一种计算用具,本文中引申为“计策”,成语“运筹帷幄”“一筹莫展”“出谋划策”中的“筹’’“策”与本文中的“筹策”意思相同。
B. 白雀,白色的雀,古时以为祥瑞。白雀巢庭、白虹贯日本是自然现象,但在古人眼里,前者是祥瑞之兆,后者是异常之兆。
C. 县伯,爵位名。春秋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本文中的“县伯”与李密《陈情表》中的“牧伯”都是指爵位名。
D. 下诏,指帝王颁发诏令。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号称皇帝,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申聪慧孝顺。他十四岁时便善于下棋;父母因动乱而双亡,他发誓终身食用蔬菜。
B. 司马申有勇有谋。据守巴陵,进献筹策,都被采纳;讨伐陆纳,身先士卒,护卫主帅。
C. 司马申治理有方。任戎昭将军、江乘令时,治理很有功绩,任秣陵令时以清明能干受赞。
D. 司马申淡薄名利。平叛叔陵动乱建立大功得以授职封赏,他却称病辞官,归还府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
(2)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阴子春一向了解司马申,便在坐处呼司马申与他下棋,司马申常有妙思,朱异看到后感到惊奇,便邀请司马申交游相处。
(2)到叔陵作乱时,事情已经不成功,叔陵出而占据东府,司马申驰马速召右卫萧摩诃率兵先到,追击并斩杀了叔陵。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申”是“在军中”的主语,“于时”是当时的意思,排除A项、C项。“蒙楣”修饰“前”,“至”的主语是“裴之横救”,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王僧辩征讨陆纳,司马申在军中,当时贼众突然到来,左右都溃逃,司马申以身遮蔽王僧辩,持盾向前,恰好裴之横救兵到,贼军后退。故选
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与李密《陈情表》中的‘牧伯’都指爵位名”错误,“牧伯”不是爵位名。“牧伯”,出处《汉书·朱博传》,简介称州郡长官。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分析可知。“淡薄名利”“称病辞官”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素”,一向;“知”,了解;“于”,介词,在;“为对”,与他下棋;“而“,连词,表承接;“奇”,意动,以……为奇;“引”,邀请;“游处”,交游相处。(2)“及”,等到;“肆逆”,作乱;“既”,已经;“捷”,成功;“帅”,率兵;“至”,到;“之”,代词,他。
参考译文:
司马申,字季和,是河内温地人。祖父司马慧远,是梁朝都水使者。父亲司马玄通,是梁朝尚书左民郎。司马申早年有风采气概,十四岁便善于下棋,曾经随同去问候吏部尚书到溉地,当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同在那里。阴子春一向了解司马申,便在坐处呼司马申与他下棋,司马申常有妙思,朱异观而叹奇,便邀请司马申出游。梁昭陵王当时是丹阳尹,任司马申为主簿。恰好太清之难,司马申的父母都逝去,他因此发誓,终身食素。
梁元帝承制,他被起用为开远将军,改任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到侯景犯乱郢州,司马申随都督王僧辩占据巴陵,每次进谏筹划之策,都被采纳运用。王僧辩叹道:“此生若要策马疆场,或许不是他的长处,但若派他安抚众人守城,必定会有出人意料的功绩。”王僧辩征讨陆纳,司马申在军中,当时贼众突然到来,左右都溃逃,司马申以身遮蔽王僧辩,持盾向前,恰好裴之横救兵到,贼军后退,王僧辩看着司马申笑着说:“仁者必有勇,这怎么能是空话?”司马申被封散骑侍郎。绍泰初年,升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司马申被封为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天嘉三年,改为征北谘议参军,兼任廷尉监。五年,任镇东谘议参军,兼任起部郎。出朝任戎昭将军、江乘令,很有功绩。入朝任尚书金部郎。改任左民郎,因公务失职而被免。太建初年,起用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谘议参军。太建九年,任秣陵令,在职期间以清明能干见称,有白雀在县庭做巢。任官期满,不久,成为东宫宾客,不久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升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一职照旧。
到叔陵作乱时,事情既已不成功,叔陵出而占据东府,司马申驰马速召右卫萧摩诃率兵先到,追而斩之。便入城中,没收了叔陵的放材物的仓库,后主对他深加嘉奖。因为功劳任命司马申为太子左卫率,封为文招县伯,食邑四百户,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升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因为患病还府第,就职后加任散骑常侍,右卫、舍人职照旧。
司马申于至德四年去世,后主悲悼很久,下的诏书结尾说:“啊!天不给人善意,灭我良臣。”足见他受宠信的程度。司马申侍奉了三个皇帝,内掌机密,乃至于仓促之间,军国大事,指挥决断,都没有滞留的情况。儿子司马琇继承官位,官至太子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