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①、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也有字。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 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B. 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 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D. 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参考答案
10.B
11.C (丁口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也可代指“子”的意思,子在古代指儿女。)
12.C (对于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他写诗赞扬范仲淹等四人,认为他们是贤者,讽刺了高若讷,说他“不肖”,所以题干中“他均作诗表示祝贺”错。)
13.⑴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鬻”“适”“张”各1分,句意2分。)
⑵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且”、“责”、“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是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为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写信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贬谪。蔡襄写《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着相互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又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任用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却没有实际的效果。”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众邪一同被贬退,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样,但我很忧虑。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已经得到良医了,对他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使百姓长寿。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
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减少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越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66),母亲去世,他为母亲守丧。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乾道年中,赐蔡襄谥号叫“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