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陈书·周弘正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周弘正从哪些角度对皇上进行了劝谏?

2021-09-01 15:53超越网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
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乾》《坤》《二系》。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
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言于元帝曰:“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邺,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时荆陕人士咸云周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围而出,归于京师,敬帝以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行扬州事。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有师资之敬焉。周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六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谥曰简子。
(选自《陈书·周弘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B.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C.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D.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仍遣使迎之/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五经”之一,其他“四经”为《尚书》《诗经》《论语》《春秋》。
B.占候,我国古代星占家根据天象的不同变化来附会人事,推测吉凶祸福。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等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弘正受到肯定。周弘正十岁就懂《老子》《周易》,其伯父认为他名声将远超自己;因受赏识,他成为裴子野的女婿。
B.周弘正洞察力强。梁武帝接纳降将侯景的时候,周弘正就认为战乱会从此开始;后来侯景果然反叛,还将京城攻陷了。
C.周弘正据理力争。对那些家在荆州不主张将国都迁回建邺的官员,只有周弘正敢于当面批驳他们,并据理提出反对意见。
D.周弘正知识渊博。他精通儒学、道学和佛学,不但儒生们都学习他的见解,而且连得道高僧有了疑问,也要向他请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②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有师资之敬焉。
(5)对于迁都,周弘正从哪些角度对皇上进行了劝谏?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1)D
(2)A
(3)A
(4)①他在春末入学,初冬参加科举考试,学司认为他的资历太浅,没有答应他。
②太子认为周弘正是朝廷旧臣,一向德高望重,于是放下身份,鞠躬礼敬,有对师长那样敬重。
(5)第一问:①帝王尊严方面。百姓没有亲眼看见陛下圣驾进入建邺,就会认为陛下只是诸侯等级的国王,没有正式名分。②百姓心愿。应该契合百姓的心理,顺从天下人的愿望。第二问:皇上最终没有答应迁都。
【解答】
(1)“僧辩得之甚喜”一句中,“僧辩”是人名,作句子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B两项。“即日启元帝”的主语是“僧辩”,“仍遣使迎之”主语是“元帝”,这是两个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A项,“其他‘四经’为《尚书》《诗经》《论语》《春秋》”错误,应把《论语》改为《礼记》。
(3)A项,“他成为裴子野的女婿”分析不当,根据文中“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的信息可知,只是说裴子野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
(4)①第一个“以”,在;“季”,一个季节的末了;“孟”,初始,四季中各季的第一个月;“弗之许焉”,宾语前置句。
②“以”,认为;“弘正朝廷旧臣”,判断句;“素”,向来。
(5)从文中“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邺,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可知,周弘正认为百姓没有亲眼看见陛下圣驾进入建邺,就会认为陛下只是诸侯等级的国王,没有正式名分。应该契合百姓的心理,顺从天下人的愿望。根据“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可知,皇上最终没有答应迁都。


参考译文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周弘正幼年丧父,与弟弟周弘让、周弘直都被伯父侍中护军周舍抚养。周弘正十岁的时候就懂《老子》《周易》。周舍每次与他谈论总是感到惊异,说:“看你敏捷聪悟,明白事理而又出语惊人,将来必定会名声大震,在我之上。“河东裴子野非常赏识他并与他结交,还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十五岁那年,周弘正补召为国子生,就在国学里讲解《周易》,儒生们都学习他的见解。他在春末入学,初冬参加科举考试,学司认为他的资历太浅,没有答应他。博士到洽议论说:“周郎还不到二十岁,就独自主讲一经,他虽说是国子生,但实际上却可以当老师,他就不必等着参加对策考试了。”于是周弘正就以布衣身份直接出任梁朝的太学博士,后多次升迁为国子博士。
当时在都城西边设立了士林馆,周弘正在馆里讲学任教,朝廷和社会上的学术人士全都前去听讲。周弘正向梁武帝奏陈了关于《周易》的五十条疑义,又请求解释《乾》《坤》《二系》。周弘正知识渊博,能看透一些微妙的迹象,善于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祸福。到梁武帝接纳降将侯景时,周弘正对周弘让说:“战乱就从这里开始了。”当京城被侯景攻陷时,周弘直担任衡阳内史。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时候,周弘正与周弘让主动逃离京城,王僧辩见了他们非常欣喜,当天就派人告知了梁元帝,梁元帝于是派遣特使去迎接周弘正。当周弘正到了江陵,他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礼遇,朝中没有臣僚可以与之相比。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那时朝廷官员们议论是否迁都,凡是家在荆州的都不主张迁回国都,只有周弘正对梁元帝说:“至于像黎民百姓,他们如果没有亲眼看见陛下圣驾进入建邺,就会认为陛下是诸侯等级的国王,是没有正式名分的天子。现在应该契合百姓的心理,顺从天下人的愿望。“当时荆陕籍贯的人都说周弘正是东部地区人氏,所以他们主张东回迁都,恐怕不是好办法。周弘正当面批驳他们,说:“如果东部人主张东迁回建康,就被认为不是好办法,那么你们西部人士希望就此定都西部,难道又是很好的计策?”梁元帝于是大笑起来,最终还是决定不迁都。
到江陵失陷时,周弘正悄悄地逃出敌军重围,回到京师建康,梁敬帝任命他为大司马王僧辩的长史,代理扬州政事。太建五年,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两职仍旧。不久诏令他在东宫侍读太子讲《论语》《孝经》。太子认为周弘正是朝廷旧臣,一向德高望重,于是放下身份,鞠躬礼敬,有对师长那样敬重。周弘正特别擅长玄学,也兼通佛家经典,即使是饱学之士得道高僧,也没有不向他请教和质疑的。太建六年,在任上去世,这年七十九岁。谥号简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