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②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③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④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 )
(2)召父老问逋税故( )
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
(1)告讦者辄不省( )
A.醒悟 B.理会 C.反省 D.省察
(2)委寄正不同耳( )
A.正好 B.整治 C.政事 D.道理
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
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19.结合第②段分析周忱和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阐释的为政之道的相似之处。(3分)
20.周忱被免职不久,当地百姓的生活又重归困苦,有人分析原因是“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对此,你是否认同,请阐释理由。(4分)
答
15.(1)治理得好 (2)拖欠(评分说明:1空1分,共2分)
16.(1)B (2)C(评分说明:1空1分,共2分)
①对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会。省:理会。
故选:B。
②朝廷委任付托的政事不同而已。正:政事。
故选:C。
17.答案示例: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评分说明:补充主语“他”“皇上”,“敕”“下”“诸”“准式”“革”等,特殊句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5分。)
18.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评分说明:错划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9.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由“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烦政扰民的危害,提出“顺应民性”、使民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1分;周忱通过在河边置囤,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简化百姓交粮流程1分,他们在简政便民方面具有相似性1分。(共3分)
20.观点认为:成功是有轨迹易于沿袭,但运用此法的人却因为各自的原因而难以继承1分。
文中周忱通过询问百姓和实地调查了解了“逋税”的原因,据此制定了“平米法”以及要求在河边置囤来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也是以简政治民,主要通过与吏民当面访谈来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1分。(写一点即可)而后继者虽然被皇上要求不更改他的方法,而他也只是草草收括了余米,所以实质上是很难继承1分。
或:所以我们认为是充分的,因为方法的确清晰,但效仿的人因为能力、态度等问题其实是很难达到他原来的高度的1分。
或:所以我们认为是不充分的,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规律,即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力态度等的不同而造成差异,与本文百姓重归困苦没有必然联系1分。
参考译文:
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明成祖永乐二年进士,周忱有经世之才,在郎署沉浮了二十年,人们都不了解他,只有夏原吉知道他有奇才。洪熙改元后,他逐渐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荐他为知府。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之才?”永乐五年(1430)九月,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多得不到治理,而又以江南为甚,便想要找到有才干的重臣前往治理。于是由于大学士杨荣的推荐,升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他刚到时,便召父老来问拖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耗米,只好一并向小民征收,人民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愈缺。周忱于是创行平米法,令均摊交纳耗米。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周忱见各县收粮没有团局,粮长就在其家中贮存,便说:“这是导致拖欠的原因。”便令各县在水边设囤,每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称为“辖收”。到有六七万石以上,才设粮长一人总管,称为“总收”。人民持帖到囤交粮,官员监督他们交纳,粮长只是照日期汇总而已。
周忱一向追求简易。先前,大理寺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厉。周忱一切都力求简易,对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会。有人当面攻击他偏差:“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责任在于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说要安抚军民。朝廷委任付托的政事不同而已。”他长时间在江南一带担任长官,跟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就像家里人父子一样。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他统制部下,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地询问、采纳他们意见。遇到有才能的官员,他就推心置腹同他们商量筹划,务必用尽他们的长处,所以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
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后来吴地发生严重饥荒,人民道死相望,租税又依旧拖欠了。人民更加怀念周忱不已,到处建生祠祭祀他。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去世。谥号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