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明史·宋濂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宋濂“随事纳忠”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2021-11-27 17:53超越网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超然客公号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
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
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4分)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14.宋濂“随事纳忠”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10.C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
11.A 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
12.B “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对原文语意理解有误,“不得重用”没有根据。
13.(1)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好坏),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宾语前置,1分;潜,1分;臧否,1分;语意,1分。)
(2)太祖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悉,1分;诘责,1分;微,1分;语意,1分)
14.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1分),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2分)

文言文翻译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由于李善长的举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宋濂,根据事情,顺势劝谏,提出忠告,都像这样。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