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B.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C.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D.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
B. 北狩,指的是狩猎,比喻将敌人比作猎物。这里指向北进军。
C. 宫保,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
D.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 金濂善于筹划,政绩突出。他上书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并建议激发当地人们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 金濂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时,捉拿了他兄长的儿子邓伯孙。
D. 金濂理财有方,深受重用。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2)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答案】
10. C 11. B 12. D
13. (1)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
(2)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尝言郡县吏贪浊”,说的内容“郡县吏贪浊”和“言”之间不断开,排除BD;
“巡按御史察廉能者”中,“巡按御史”是名词,做的是“察廉能者”,之后是打比方,之间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这里指向北进军”错误,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指英宗被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错误,原文“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意思是“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
故选 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旌,表彰;额,数目;储,储备。(2)敛怨,招惹怨恨;讦,揭发;阴事,丑事、隐私;于是,在这时候。
参考译文: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调任江西、浙江巡按。逮捕大盗没有抓获,因此获罪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八年秋天升为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贼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捕获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皇上想宽恕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于是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