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岁月流逝,词人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易逝。
B.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C.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她内心绵绵痛苦的情感,“才”“却”的使用,真切地表现了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D. 词人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
15. 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请分析这句诗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14. A
15. (1)写景之妙: “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2)借景抒情之妙:花开花落.借写自然界现象,写丈夫别离的伤感;枕席生凉,借肌肤的触觉写凄凉的内心感受,含蓄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3)结构之妙:首句领起全篇,为全词奠定了凄美的抒情基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比喻岁月流逝”错,这句诗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它写出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等丰富的感受。故A错。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以及情感主旨及结构技巧。鉴赏时要从内容、结构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抓住题干中“精秀特绝”,首先赏析这句诗中用到的手法,选取的景物从室外到室内,“红”“香”“秋”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三个角度点染秋天给词人的感受,此句整体上又是借景抒情,抓住“残”“秋”分析词人的伤感、孤独、寂寞。然后回答“作用”,注意此句是开头第一句,总领全篇,奠定抒情基调。
二
9.词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0.全词结拍的“此情……心头”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答
9.(5分)通过视觉形象、触觉感受,点明时间已入深秋。(1分)既渲染出环境氛围的清冷,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又奠定了全词沉郁低回的情感基调。(3分)结构上,逗引出下文的“雁字回”“花飘零”。(1分)
10.(6分)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相思之情、离别之恨的沉重、深挚、不可遏止。(2分)“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不仅写出了愁情的沦肌浃髓,无法排遣,而且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2分)语浅情浓,细腻传神。(2分)
【翻译】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